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第二卷山上宝训(论基督徒的生活)
看了第二卷“山上宝训”,让我感到基督徒的为人处世是何等的简单,人生是何等的轻松。如果基督徒的自由是从犹太律法主义中解放出来的,或说福音从以色列人传到外邦人,那么读了这卷书使我的思想和内心从一般的世俗关系,甚至是从有形教会的属世关系中开了一个透气的窗口。第二卷论基督徒的生活,它超越了世界的一般道德观,把基督徒的生活价值置入福音的价值当中。所以潘霍华在第二卷之后接着就在第三卷讲述福音使者。从世界的一般道德观来看,世人可以在一个人的贫乏和舍弃中看到他的某种美德,甚至在教会里也是这样看,包括我个人。看这些事,“好像在门徒的身上有着特殊的德行”(第82页)。但是,在基督对门徒的祝福里,“贫乏和舍弃两者本身都没有真正的价值可言”,因为这些都只是在基督耶稣宣召门徒的意义之下发生的,或者说这只是跟从基督耶稣的结果,而称不上是要求(虽然看起来像是跟从耶稣基督的前题),因为如果一个人不蒙召跟从耶稣基督,怎么能先舍去一切呢。所以贫乏和舍弃所体现的价值不在于贫穷和舍弃本身,而在于基督徒蒙召,得到天国的应许,积累财宝在天上。这些是从基督徒生活的核心价值来看的。当然,另一方面也有其社会意义:当世人看到门徒身上有特别的德行,就会把荣耀归于主,这也算是把积累财宝在天上吧。关于信仰的社会意义,甚至政治意义,潘霍华也是相当重视的,他只是要我们牢记做门徒的核心价值乃是由基督自己决定的,而不在于个人的德行。所以,第7章就讲“能见的团体”,直到第13章“仇敌与[超平常的]爱”,都在论述教会内外,门徒当如何处事。其中包括几个关键事项:如弟兄关系(第9章),与妇女的关系(第10章),还有教会与世界的政治关系。从他对情欲的论述中,可以启发出这样的警示:如果人的某项决策受情欲的阻拦,或对情欲不做立断否决,那么身体就已经陷入邪恶了。
在广义的人之关系中,他特别强调为人的基本要求是“真诚”(第11章)。我理解,这个特质是门徒就已经具备了的(如果顺服基督的话)。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为什么是“已经具备了”的,而不是门徒力求要去得到的,因为:“真诚”本身就具有完全性意义,似真诚就已经不是真诚了,所以真诚只能是主赐予门徒的恩典,是上帝对门徒的祝福,而且也只有跟从基督、完全顺服基督的人才会有真诚的实际。门徒的真诚是依靠上帝的恩典,不依靠人嘴里发出的誓言,况且指着上帝发誓的人未必就信上帝(甚至在犹大或以色列的政治历史中就已经说明了这点:不信靠上帝,而依靠与外邦人盟约来抵袭外来入侵)。“发誓”蕴含双方的不信任,发誓看似是一种忠诚,但隐含的却是不真诚。解决人之间的不信任之“门徒方式”就是建立“爱的关系”,其典型要求其实就是放弃报复(第12章),爱自己的敌人(第13章)。门徒不需要以对方的方式去抵抗敌人。潘霍华说道:十字架是‘不抵抗教训’的唯一证明,因为唯有十字架才能燃起胜过邪恶的信心,使人可以遵守那种教训(第127页)。这个世界,许多人有太多的敌人。可是基督的门徒应该是“无敌”的,意即门徒没有敌人,或在基督里胜过敌人。值得注意的是,既然门徒没有敌人,为什么我们还要这样强调如何处理与敌人的关系呢?因为“敌人”----不是我们恨人,乃是人恨我们。我这样说似乎更能表达潘霍华的意思(他说:“我们的仇敌乃是那些对我们怀恨的人,而不是那些我们所恨的人,因为基督拒绝考虑这样的可能性(第130页)”。在基督完全的爱里,门徒根本就没有所恨的人。这使我想到:十字架不仅是跟随基督耶稣经历苦难,更重要的是怀上十字架上上帝的爱---对基督的爱。这是门徒必备的完全的爱----爱人不求人的报答,乃求上帝的应许。这也算是爱的隐藏,爱的哲学----当上帝的爱向我们显明的时候,我们就有了隐藏的爱。这爱是活出上帝的彰显,而不是自我显示。完全的爱是自爱的敌人,因为自爱总是离开基督的。完全的爱也不只是舍己之,因为舍己并不一定能胜过敌人。这爱是一种无敌的爱,是恨恶不恨人的爱。甚至“我们的仇敌是主赐福的。他们的咒诅对于我们绝无损害”(第132页)我们应该举手为他们祷告。“门徒要奋力穿上圣洁生活的军装,投身于这种爱的祷告里”(第135页)可以看出,基督徒的爱是在基督里超越自然常识。这种超平常的爱隐藏在平常之中,如果超平常之事用于显露,那就成了平常的俗事了,甚至是成了假冒为善了。事物的超平常在于其简单性和脱俗的真实性,这些被涵盖在门徒的真诚性里。在第三卷书的总结里,潘霍华的话警示我们:门徒的生活在于照基督的道去行,这样才使基督的道在我们中间保有其尊荣、能力、和权柄、、、不去行道就不是在磐石上盖房子(第186页),因为上帝的国度就是上帝的义,基督的义(第165页)。我们被称义就应该跟从、效法基督去行义---以他为榜样,继承他的事工,过与恩典相称的信徒生活。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看了第二卷“山上宝训”,让我感到基督徒的为人处世是何等的简单,人生是何等的轻松。如果基督徒的自由是从犹太律法主义中解放出来的,或说福音从以色列人传到外邦人,那么读了这卷书使我的思想和内心从一般的世俗关系,甚至是从有形教会的属世关系中开了一个透气的窗口。第二卷论基督徒的生活,它超越了世界的一般道德观,把基督徒的生活价值置入福音的价值当中。所以潘霍华在第二卷之后接着就在第三卷讲述福音使者。从世界的一般道德观来看,世人可以在一个人的贫乏和舍弃中看到他的某种美德,甚至在教会里也是这样看,包括我个人。看这些事,“好像在门徒的身上有着特殊的德行”(第82页)。但是,在基督对门徒的祝福里,“贫乏和舍弃两者本身都没有真正的价值可言”,因为这些都只是在基督耶稣宣召门徒的意义之下发生的,或者说这只是跟从基督耶稣的结果,而称不上是要求(虽然看起来像是跟从耶稣基督的前题),因为如果一个人不蒙召跟从耶稣基督,怎么能先舍去一切呢。所以贫乏和舍弃所体现的价值不在于贫穷和舍弃本身,而在于基督徒蒙召,得到天国的应许,积累财宝在天上。这些是从基督徒生活的核心价值来看的。当然,另一方面也有其社会意义:当世人看到门徒身上有特别的德行,就会把荣耀归于主,这也算是把积累财宝在天上吧。关于信仰的社会意义,甚至政治意义,潘霍华也是相当重视的,他只是要我们牢记做门徒的核心价值乃是由基督自己决定的,而不在于个人的德行。所以,第7章就讲“能见的团体”,直到第13章“仇敌与[超平常的]爱”,都在论述教会内外,门徒当如何处事。其中包括几个关键事项:如弟兄关系(第9章),与妇女的关系(第10章),还有教会与世界的政治关系。从他对情欲的论述中,可以启发出这样的警示:如果人的某项决策受情欲的阻拦,或对情欲不做立断否决,那么身体就已经陷入邪恶了。
在广义的人之关系中,他特别强调为人的基本要求是“真诚”(第11章)。我理解,这个特质是门徒就已经具备了的(如果顺服基督的话)。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为什么是“已经具备了”的,而不是门徒力求要去得到的,因为:“真诚”本身就具有完全性意义,似真诚就已经不是真诚了,所以真诚只能是主赐予门徒的恩典,是上帝对门徒的祝福,而且也只有跟从基督、完全顺服基督的人才会有真诚的实际。门徒的真诚是依靠上帝的恩典,不依靠人嘴里发出的誓言,况且指着上帝发誓的人未必就信上帝(甚至在犹大或以色列的政治历史中就已经说明了这点:不信靠上帝,而依靠与外邦人盟约来抵袭外来入侵)。“发誓”蕴含双方的不信任,发誓看似是一种忠诚,但隐含的却是不真诚。解决人之间的不信任之“门徒方式”就是建立“爱的关系”,其典型要求其实就是放弃报复(第12章),爱自己的敌人(第13章)。门徒不需要以对方的方式去抵抗敌人。潘霍华说道:十字架是‘不抵抗教训’的唯一证明,因为唯有十字架才能燃起胜过邪恶的信心,使人可以遵守那种教训(第127页)。这个世界,许多人有太多的敌人。可是基督的门徒应该是“无敌”的,意即门徒没有敌人,或在基督里胜过敌人。值得注意的是,既然门徒没有敌人,为什么我们还要这样强调如何处理与敌人的关系呢?因为“敌人”----不是我们恨人,乃是人恨我们。我这样说似乎更能表达潘霍华的意思(他说:“我们的仇敌乃是那些对我们怀恨的人,而不是那些我们所恨的人,因为基督拒绝考虑这样的可能性(第130页)”。在基督完全的爱里,门徒根本就没有所恨的人。这使我想到:十字架不仅是跟随基督耶稣经历苦难,更重要的是怀上十字架上上帝的爱---对基督的爱。这是门徒必备的完全的爱----爱人不求人的报答,乃求上帝的应许。这也算是爱的隐藏,爱的哲学----当上帝的爱向我们显明的时候,我们就有了隐藏的爱。这爱是活出上帝的彰显,而不是自我显示。完全的爱是自爱的敌人,因为自爱总是离开基督的。完全的爱也不只是舍己之,因为舍己并不一定能胜过敌人。这爱是一种无敌的爱,是恨恶不恨人的爱。甚至“我们的仇敌是主赐福的。他们的咒诅对于我们绝无损害”(第132页)我们应该举手为他们祷告。“门徒要奋力穿上圣洁生活的军装,投身于这种爱的祷告里”(第135页)可以看出,基督徒的爱是在基督里超越自然常识。这种超平常的爱隐藏在平常之中,如果超平常之事用于显露,那就成了平常的俗事了,甚至是成了假冒为善了。事物的超平常在于其简单性和脱俗的真实性,这些被涵盖在门徒的真诚性里。在第三卷书的总结里,潘霍华的话警示我们:门徒的生活在于照基督的道去行,这样才使基督的道在我们中间保有其尊荣、能力、和权柄、、、不去行道就不是在磐石上盖房子(第186页),因为上帝的国度就是上帝的义,基督的义(第165页)。我们被称义就应该跟从、效法基督去行义---以他为榜样,继承他的事工,过与恩典相称的信徒生活。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