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道德经的河洛阐释(一)
道德经先后天二重世界的河洛原型认识
一,中国人的先后天认识
中国人对世界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描述,大大迥异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宇宙观和物质观。在中国上古文化里,有着中华民族自己独特的先天后天世界认识模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认识,宇宙观和实践。我们一般知道在《周易》就有“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认知论和世界观;在《周易·系辞》里,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著名言说。这样,我们就在《周易》的论述中就看到在上古文化的认识中一个“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器)”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尤其是道家文化里还有着“五太”的宇宙认识和物质观,也独立提出了这种先天物质演化,逐渐演变落入后天的一个过程。《列子》载:
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这里明显地把五太看作是先天不断向后天形质(器)的物质演化的一个进程。而这个进程恰恰就是先天世界向后天世界演化的过程。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世界的先天物质和后天物质的的区分和特性,也清晰地区分了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这也恰恰是阴阳,先天为阳,后天为阴或者先天为阴,后天为阳-----就是我们知道的——“一阴一阳为之道”的基本原理和认识。
而这一个先天演化后天的认识和概念,又结合了天地四季转化,万物生育繁殖的自然崇拜,往往在中国,就被人们在神话里,在民族仪式中演化成一种生殖崇拜或者是母性崇拜,有着深刻的人类学的理论意义。
二、道德经先天后天的认识
在道德经的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各家各派的阐释是非常多的,在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我们无意去争论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和最可靠的。从阐释学来看,道德经阐释的维度是非常宽泛的。我们无法确定谁的阐释才是唯一的和最佳的,但是,给出一个深刻并能厘清认识,指导实践的阐释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今天,我们面对西方文化全球扩张和异化理性的蔓延,我们去立足中国古代神话和古代文化模式来讨论道德经,阐释道德经,有时代意义和理论意义。那么,我们基于河洛的上古文化认识和解释模式来尝试阐释道德经第一章,从新的角度来发现道德经的内涵和根本宇宙观,是很值得尝试的。
我们首先这样来区分道德经第一章的概念和名词。
恒道----可道
恒名----恒名
无欲----有欲(无----有)
妙------徼
我们初步建立一个阴阳对立的话语模式和概念。这样我们就比较好地看清了这段话的基本原理和宇宙认识模式。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一部分被列为道经的第一章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性原则。基本上,我们就可以从第一章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去一步步审视理解下面的章节。
老子一开始就很好地立足于先天,后天的问题和原则去解释和描述“道“以及“道”的基本原理。这个根本性的认识也基本贯彻了道德经里面“公”、“一”、“贵食母”、“生”、“守弱”、“不争”以及“圆周循环”等等认识和阐释。
我们可以在第一章马上这样清晰地确定先后天的界限和名词。 先天:恒道,恒名,无欲,妙 (形而上) 后天:可道,可名,有欲,徼 (形而下)
我们就看到了,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老子在解释和描述世界和宇宙的时候,使用了一个阴阳对立,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先后天二重世界的原型。而且,老子在这一章中还明确地提出了先天后天互动以及全面认识先天后天的理论认识。 三、道德经中河洛二重天地的河洛原型认识和阐释 如果我们假设道德经道经第一章有这种先天后天的认识和原型,这时我们就要询问,这个原型是如何建立的或者是如何去发现的?这个根本的先后天认识和原型,来自哪里? 我们在《周易·系辞上》看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又云:“伏羲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我们一般都认为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阴阳五行之源泉,在中国文化里面处处可以看到河洛文化的影子和原型,从诸子百家,太极阴阳八卦,到星医相卜,无处不看见河图洛书的痕迹和原型。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排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这种象的思维和象的文化可以很直接地在河洛文化找到根源。河图洛书首先是就是象的文化和认识,表明了我们中华名族最早的“象”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思维认识从象到数再到理义一步步发展起来。 中国的文化大致都认为源自于河图洛书的的基本原理,那我们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中国道家文化典籍的道德经,应该也会继承了上古河洛图式的秘密和原理,在道德经中应该也能找到河洛原型的雏形或者痕迹。那我们也就可以尝试在道德经里面寻找蕴藏着的河图洛书原型。 我们首先看具体的河图
河图首先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其中白点为阳,黑点为阴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属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属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属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属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属土。 河图还可以直接转化成一个象数图
7 2
8 3 5, 10 4 9
1 6
河图在数理上分成了生数和成数。 生数1,2,3,4,5 成数 6,7,8,9,10 生数和成数的关系是 1+5=6 2+5=7 3+5=8 4+5=9 5+5=10 我们通过这个简单的图式就可以看出,所有的成数都是生数通过“五”来转化的。如果没有生数,那就没有成数。成数都是生数演化出来的。其中“五”就是媒介。 我们不管在象数图还是点图都看出来:图其实还分成了内外二个圆。生数构成一个圆,成数构成一个圆。而这两个圆本身就代表了二个世界—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我们还可以简单得出结论,后天世界是来自先天世界,是先天世界物质演化和凝结而成的。 在图中我们知道:方是一个白点和六个黑点的象;方是一个2个黑点和七个白点的象。此类推。我们进一五行的属性来看,那就是在每个方位上的象以及五行都是一个先天后天的五行图式。我们先从道家先天后天的生化程式来看生数成数的先后天关系,那我们在生数成数的认识上就这
后天火
先天火
后天木,先天木 先天土, 后天土 先天金 后天金
先天水
后天水
从生数和成数的关系上,我们就基本了解了原来这种先天后天的关系,就是生者为母,为先天的基本道家原理和认识,也基本了解了为何道家如此重视“贵食母”以及“生化”、“生生不息”的原理了。这个图式和原理比较深刻地揭示了道家“母氏”崇拜的根本道理,也可以厘清很多的疑惑和争论了,此是另一问题的讨论。在此不赘述。 我们就知道,其实这种先天后天的认识观和宇宙观很早就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和思维里扎根,形成了集体无意识,代代传播,形成一种强大的思维模式和认识模式,在道德伦理和生产实践上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在老子的道德经道经的第一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源自于河洛的先天后天认识和宇宙观,表明了一种文化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也再次表明了中国文化里那种根深蒂固的、源自河洛文化和河洛原型的先天后天认识和概念。 同样,我们还是在河图上进一步分析和总结,我们有趣地甚至是惊奇发现了第二种先天后天的认识,甚至是一种天文学的认识。 我们尝试把白点连成线,再把黑点连成线。得出以下的图式
在河图洛书数理看,和生数/成数的认识有很大的区别。生数和成数的道理揭示了生和成的原理,以及先天母和后天子的关系。而数理上看奇数乃为阳,偶数乃为阴,通过阴阳关系来描述先天和后天之区分和应用。就产生下面的先天和后天关系。
1---先天水
6---后天水
2---后天火
7—先天火
3---先天木
8---后天木
4—后天金
9---先天金
我们用图来表示:
先天火
后天火
后天木,先天木 先天土, 后天土 后天金 先天金
先天水
后天水
这个图式也非常直接地说明了一个先天物质,后天物质,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模式。
而更加神奇的是,我们发现河图这个奇数连线和偶数连线图完全契合了我们目前用射线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的宇宙旋涡星系图。
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准确地认识了宇宙基本图式和模型,准确地把握了宇宙的演变和规律。从这个规律,我们就能比较好的从天文学的角度,从先后天的角度,从河洛的角度来理解道德经“一”的原理和根本道理,也能从新的角度来阐释太一生水的一些奥秘和宇宙认识模式(容后再论)。进一步证明了道德经道经第一章的这个先天后天的河洛阐释和河洛原型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从文本本身出发认识阴阳二元论以及先后天认识,再从上古神话河洛图式来认识道德经的第一章的河洛先天后天原型,乃至从科学天文学观察的实际天文学现象来认识这个先后天思维模式和宇宙认识模式。
当这个河图结合了天文学的现象时,我们就可以从天文学、历法结合自然万物衰亡、生杀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天一生水,母氏崇拜的新认识。也就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认识道德经中老子反复论述“水”的哲学意义以及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文化品性。从河洛的角度,从道德经的角度更好地去挖掘和认识全世界大母神原型的本质和根源。我们就把这种生殖崇拜和大母神崇拜的文化认识和哲学意义提升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认识高度。
这时,我们再回头分析在道德经中几种断句的分歧和观点,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必要了。
一般我们这样来断句
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而有人这样认为:
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实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这一章的重点是讨论了宇宙的物质观和基本构成观,根本问题就是先天物质,后天物质,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带来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也就是老子在下面篇章要进一步具体讨论的问题。所以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说明了可道和恒道,可名和恒名,妙和徼本质一样,异名而已。正如先天水,后天水,先天火,后天火,如出一辙,不可分割和脱离。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共存的世界,否定哪一个或者忽视哪一个都不对。
而我们目前恰恰只看到了这个“有”的世界,这个后天的世界,而长期忽视了这个“无”的世界和先天世界。结果就是,我们长期把自己的视野投射到物质世界,投射到所谓的理性以及对物欲的追求和满足上,拼命开采资源和能源,不断刺激消费,不断追逐欲望。我们结果就是彻底把自己物化而不知。
这样看来,只要抓住了这个先天后天的本质认识和根本原理,只要把握了这个河洛原型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模式,我们就知道,坊间各种断句并没有很大的问题和冲突,都不影响本义和根本原则,都是正确的阐释和理解。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先天后天的认识观念,所以,老子才认为道,是可道和不可道的一个二元结合。在形而上的概念上,在先天的概念上,天下的至道,是用语言无法说得清楚的,人类有限的有限的五官感知和语言无法去感受所有先天概念,并予以准确详尽的解释。先天的那种模糊混沌的感知只能是一种玄妙的境界,也只有回到先天境界才能了解和感受,而不是依赖后天的认识和后天的感知。但是,老子本身基于基本的先天后天的理论和认识,又认为天下之道,也有可道的维度和层面,或者说是后天世界道的演化和形式,可以让后天的人们在后天去感知和理解一部分在后天“大道”的道理和规律,通过“有名”,通过“可道”,通过“徼”(窍)慢慢去接近了解妙的世界和玄的世界,揭示了真理的可认识性。更为重要的是,老子在第一章从先天后天的角度来看,认为“两者同出而异名”,先天和后天物质是同根异象、异形,只有把握了后天和先天,才算是把握了“道”和“玄”的本质和真理。
结束语
道德经这种源自于河洛的先天后天根本认识对于我们目前一个越来越物化,越来越迷信异化理性,越来越着眼于物质感受和物质追求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文化意义。尽管目前科学界已经发现了暗世界和暗物质,但是我们并没有在整个哲学体系和文化体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平行于物质文化和哲学的的先天哲学体系和文化体系。这说明对道德经道一章的这种基于中国上古传统文化认识,基于河洛先后天文化认识的哲学观,还远远没有被认识和挖掘,还没有被广泛认识,也没有在当代社会形成独特的中国话语和哲学表达。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道德经先后天二重世界的河洛原型认识
一,中国人的先后天认识
中国人对世界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描述,大大迥异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宇宙观和物质观。在中国上古文化里,有着中华民族自己独特的先天后天世界认识模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认识,宇宙观和实践。我们一般知道在《周易》就有“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认知论和世界观;在《周易·系辞》里,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著名言说。这样,我们就在《周易》的论述中就看到在上古文化的认识中一个“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器)”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尤其是道家文化里还有着“五太”的宇宙认识和物质观,也独立提出了这种先天物质演化,逐渐演变落入后天的一个过程。《列子》载:
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这里明显地把五太看作是先天不断向后天形质(器)的物质演化的一个进程。而这个进程恰恰就是先天世界向后天世界演化的过程。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世界的先天物质和后天物质的的区分和特性,也清晰地区分了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这也恰恰是阴阳,先天为阳,后天为阴或者先天为阴,后天为阳-----就是我们知道的——“一阴一阳为之道”的基本原理和认识。
而这一个先天演化后天的认识和概念,又结合了天地四季转化,万物生育繁殖的自然崇拜,往往在中国,就被人们在神话里,在民族仪式中演化成一种生殖崇拜或者是母性崇拜,有着深刻的人类学的理论意义。
二、道德经先天后天的认识
在道德经的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各家各派的阐释是非常多的,在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我们无意去争论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和最可靠的。从阐释学来看,道德经阐释的维度是非常宽泛的。我们无法确定谁的阐释才是唯一的和最佳的,但是,给出一个深刻并能厘清认识,指导实践的阐释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今天,我们面对西方文化全球扩张和异化理性的蔓延,我们去立足中国古代神话和古代文化模式来讨论道德经,阐释道德经,有时代意义和理论意义。那么,我们基于河洛的上古文化认识和解释模式来尝试阐释道德经第一章,从新的角度来发现道德经的内涵和根本宇宙观,是很值得尝试的。
我们首先这样来区分道德经第一章的概念和名词。
恒道----可道
恒名----恒名
无欲----有欲(无----有)
妙------徼
我们初步建立一个阴阳对立的话语模式和概念。这样我们就比较好地看清了这段话的基本原理和宇宙认识模式。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一部分被列为道经的第一章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性原则。基本上,我们就可以从第一章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去一步步审视理解下面的章节。
老子一开始就很好地立足于先天,后天的问题和原则去解释和描述“道“以及“道”的基本原理。这个根本性的认识也基本贯彻了道德经里面“公”、“一”、“贵食母”、“生”、“守弱”、“不争”以及“圆周循环”等等认识和阐释。
我们可以在第一章马上这样清晰地确定先后天的界限和名词。 先天:恒道,恒名,无欲,妙 (形而上) 后天:可道,可名,有欲,徼 (形而下)
我们就看到了,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老子在解释和描述世界和宇宙的时候,使用了一个阴阳对立,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先后天二重世界的原型。而且,老子在这一章中还明确地提出了先天后天互动以及全面认识先天后天的理论认识。 三、道德经中河洛二重天地的河洛原型认识和阐释 如果我们假设道德经道经第一章有这种先天后天的认识和原型,这时我们就要询问,这个原型是如何建立的或者是如何去发现的?这个根本的先后天认识和原型,来自哪里? 我们在《周易·系辞上》看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又云:“伏羲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我们一般都认为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阴阳五行之源泉,在中国文化里面处处可以看到河洛文化的影子和原型,从诸子百家,太极阴阳八卦,到星医相卜,无处不看见河图洛书的痕迹和原型。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排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这种象的思维和象的文化可以很直接地在河洛文化找到根源。河图洛书首先是就是象的文化和认识,表明了我们中华名族最早的“象”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思维认识从象到数再到理义一步步发展起来。 中国的文化大致都认为源自于河图洛书的的基本原理,那我们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中国道家文化典籍的道德经,应该也会继承了上古河洛图式的秘密和原理,在道德经中应该也能找到河洛原型的雏形或者痕迹。那我们也就可以尝试在道德经里面寻找蕴藏着的河图洛书原型。 我们首先看具体的河图
河图首先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其中白点为阳,黑点为阴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属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属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属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属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属土。 河图还可以直接转化成一个象数图
7 2
8 3 5, 10 4 9
1 6
河图在数理上分成了生数和成数。 生数1,2,3,4,5 成数 6,7,8,9,10 生数和成数的关系是 1+5=6 2+5=7 3+5=8 4+5=9 5+5=10 我们通过这个简单的图式就可以看出,所有的成数都是生数通过“五”来转化的。如果没有生数,那就没有成数。成数都是生数演化出来的。其中“五”就是媒介。 我们不管在象数图还是点图都看出来:图其实还分成了内外二个圆。生数构成一个圆,成数构成一个圆。而这两个圆本身就代表了二个世界—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我们还可以简单得出结论,后天世界是来自先天世界,是先天世界物质演化和凝结而成的。 在图中我们知道:方是一个白点和六个黑点的象;方是一个2个黑点和七个白点的象。此类推。我们进一五行的属性来看,那就是在每个方位上的象以及五行都是一个先天后天的五行图式。我们先从道家先天后天的生化程式来看生数成数的先后天关系,那我们在生数成数的认识上就这
后天火
先天火
后天木,先天木 先天土, 后天土 先天金 后天金
先天水
后天水
从生数和成数的关系上,我们就基本了解了原来这种先天后天的关系,就是生者为母,为先天的基本道家原理和认识,也基本了解了为何道家如此重视“贵食母”以及“生化”、“生生不息”的原理了。这个图式和原理比较深刻地揭示了道家“母氏”崇拜的根本道理,也可以厘清很多的疑惑和争论了,此是另一问题的讨论。在此不赘述。 我们就知道,其实这种先天后天的认识观和宇宙观很早就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和思维里扎根,形成了集体无意识,代代传播,形成一种强大的思维模式和认识模式,在道德伦理和生产实践上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在老子的道德经道经的第一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源自于河洛的先天后天认识和宇宙观,表明了一种文化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也再次表明了中国文化里那种根深蒂固的、源自河洛文化和河洛原型的先天后天认识和概念。 同样,我们还是在河图上进一步分析和总结,我们有趣地甚至是惊奇发现了第二种先天后天的认识,甚至是一种天文学的认识。 我们尝试把白点连成线,再把黑点连成线。得出以下的图式
在河图洛书数理看,和生数/成数的认识有很大的区别。生数和成数的道理揭示了生和成的原理,以及先天母和后天子的关系。而数理上看奇数乃为阳,偶数乃为阴,通过阴阳关系来描述先天和后天之区分和应用。就产生下面的先天和后天关系。
1---先天水
6---后天水
2---后天火
7—先天火
3---先天木
8---后天木
4—后天金
9---先天金
我们用图来表示:
先天火
后天火
后天木,先天木 先天土, 后天土 后天金 先天金
先天水
后天水
这个图式也非常直接地说明了一个先天物质,后天物质,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模式。
而更加神奇的是,我们发现河图这个奇数连线和偶数连线图完全契合了我们目前用射线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的宇宙旋涡星系图。
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准确地认识了宇宙基本图式和模型,准确地把握了宇宙的演变和规律。从这个规律,我们就能比较好的从天文学的角度,从先后天的角度,从河洛的角度来理解道德经“一”的原理和根本道理,也能从新的角度来阐释太一生水的一些奥秘和宇宙认识模式(容后再论)。进一步证明了道德经道经第一章的这个先天后天的河洛阐释和河洛原型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从文本本身出发认识阴阳二元论以及先后天认识,再从上古神话河洛图式来认识道德经的第一章的河洛先天后天原型,乃至从科学天文学观察的实际天文学现象来认识这个先后天思维模式和宇宙认识模式。
当这个河图结合了天文学的现象时,我们就可以从天文学、历法结合自然万物衰亡、生杀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天一生水,母氏崇拜的新认识。也就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认识道德经中老子反复论述“水”的哲学意义以及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文化品性。从河洛的角度,从道德经的角度更好地去挖掘和认识全世界大母神原型的本质和根源。我们就把这种生殖崇拜和大母神崇拜的文化认识和哲学意义提升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认识高度。
这时,我们再回头分析在道德经中几种断句的分歧和观点,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必要了。
一般我们这样来断句
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而有人这样认为:
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实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这一章的重点是讨论了宇宙的物质观和基本构成观,根本问题就是先天物质,后天物质,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带来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也就是老子在下面篇章要进一步具体讨论的问题。所以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说明了可道和恒道,可名和恒名,妙和徼本质一样,异名而已。正如先天水,后天水,先天火,后天火,如出一辙,不可分割和脱离。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共存的世界,否定哪一个或者忽视哪一个都不对。
而我们目前恰恰只看到了这个“有”的世界,这个后天的世界,而长期忽视了这个“无”的世界和先天世界。结果就是,我们长期把自己的视野投射到物质世界,投射到所谓的理性以及对物欲的追求和满足上,拼命开采资源和能源,不断刺激消费,不断追逐欲望。我们结果就是彻底把自己物化而不知。
这样看来,只要抓住了这个先天后天的本质认识和根本原理,只要把握了这个河洛原型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模式,我们就知道,坊间各种断句并没有很大的问题和冲突,都不影响本义和根本原则,都是正确的阐释和理解。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先天后天的认识观念,所以,老子才认为道,是可道和不可道的一个二元结合。在形而上的概念上,在先天的概念上,天下的至道,是用语言无法说得清楚的,人类有限的有限的五官感知和语言无法去感受所有先天概念,并予以准确详尽的解释。先天的那种模糊混沌的感知只能是一种玄妙的境界,也只有回到先天境界才能了解和感受,而不是依赖后天的认识和后天的感知。但是,老子本身基于基本的先天后天的理论和认识,又认为天下之道,也有可道的维度和层面,或者说是后天世界道的演化和形式,可以让后天的人们在后天去感知和理解一部分在后天“大道”的道理和规律,通过“有名”,通过“可道”,通过“徼”(窍)慢慢去接近了解妙的世界和玄的世界,揭示了真理的可认识性。更为重要的是,老子在第一章从先天后天的角度来看,认为“两者同出而异名”,先天和后天物质是同根异象、异形,只有把握了后天和先天,才算是把握了“道”和“玄”的本质和真理。
结束语
道德经这种源自于河洛的先天后天根本认识对于我们目前一个越来越物化,越来越迷信异化理性,越来越着眼于物质感受和物质追求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文化意义。尽管目前科学界已经发现了暗世界和暗物质,但是我们并没有在整个哲学体系和文化体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平行于物质文化和哲学的的先天哲学体系和文化体系。这说明对道德经道一章的这种基于中国上古传统文化认识,基于河洛先后天文化认识的哲学观,还远远没有被认识和挖掘,还没有被广泛认识,也没有在当代社会形成独特的中国话语和哲学表达。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