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重建中国人的精神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重建中国人的精神
  
  秋风
  
  让我们把手放在胸口,想想我们的心,有所归宿吗?
  过去一百年间,经历了中西文明的几度碰撞,经历了文化上的自我怀疑和放弃,传统的信仰、道德、伦理、文化认同彻底崩溃;经历了政治上的几番冲击,曾经给一些人以支撑的意识形态也失去了力量。大部分中国人的精神几近崩溃了。不受节制的商业化浪潮,则最彻底地冲刷了人们的心灵,中国人集体变成了虚无主义者。
  我们没有信仰,我们的心灵不受任何约束;我们不相信未来,只相信今天,现实的享受;我们不相信周围的人,只相信自己,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一切,而其余所有人都是我们的敌人,或者是我们用以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我们不相信世界上有美好的东西,一切美好的东西在我们眼里,要么是可笑的,要么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坚定的信仰遭到所有人的嘲笑,无所信仰则成为自豪的资本;诚实被等同于傻冒,欺骗被认为是一种才能。社会学家争相标榜,嫖娼卖淫可以增进社会福利;经济学家则论证说,贪污腐败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如此等等。我们的社会的确创造了经济奇迹,人们的财富和生活的确有了大幅度提高,文化、娱乐、消遣方式的确丰富多彩极了。但是,在这些物质的背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却是虚无的,这种虚无蔓延到精神到人们精神的各个层面:个人的信仰,个体的私德与公德,怜悯之心,公民精神,等等。人们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整个社会因此弥漫着一种普遍的焦虑症。
  就精神崩溃之全面、心灵虚无之彻底而言,可能没有一个时代可以与我们这个时代相提并论。
  不过,反用英国文人狄更斯的话: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也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愚昧的年头,但也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怀疑以至虚无的时期,但也是信仰的时期;这是黑暗的季节,但也是光明初露的季节;我们全都在直奔地狱,但也在相反的方向上依稀看到了一条小径。
  并不是所有人都甘于沉沦。当精神虚无到极端的时候,一些敏感的人突然发现,这样的生活也许是没有意义的。难道人的生活就是吃喝、就是猜疑、就是欺骗?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不能没有信仰、道德、伦理,不能没有理性精神、公益精神,也不能没有文化自信。古人确实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在物质财富与精神生活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能自动带来道德、怜悯之心、公益之心和公共精神。中国人需要重建自己的精神。它是人们安顿自己的身心的关心所在,也是中国社会能否变得文明而令人向往的关键所在。
  到了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人重建其精神世界的某些迹象。也许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人的精神重建的时代。
  所谓的精神,包括我们赖以安身立命、解决生命的意义问题的宗教信仰,我们对待亲人、邻居、同胞的伦理道德,我们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公益精神和公民精神,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理性精神,以及我们的文化自信。
  本刊将透过目前看似混沌的社会乱象,掘发那些致力于精神重建的人们的故事。他们大部分是普通人,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他们可能并无远大的抱负,但他们是诚实的人,是真诚的人,是具有信念的人,是热心公益的人,是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是热爱本民族的文化的人。他们从事的事业可能是卑微的,但他们因此而使自己的心灵充盈而饱满,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他们也象征着中国人精神重建的开端,并为中国人的精神重建指出了一条条可能的路径。
  当然,中国人的精神重建乃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项更为艰难的挑战,它不像制度建设GDP那样可以立竿见影,更不可能与GDP那样可以靠玩魔法玩出来。中国人传统的精神世界是在历经几代人才崩溃后,要重建它,恐怕需要更长时间。因此,精神重建可能是整个二十一世纪的主题。
  人们确实已经看到,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增长期,各项政治法律制度也在逐渐转型;人们也一直在抱怨这个时代的精神荒芜。但其实,始终有一股潜流在物质的世界下面涌动,那就是精神重建的努力。这些努力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看起来如此渺小,但它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2004,10,18
  
  通往精神重建之路
  
  秋风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至少自7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80年代初所说的信仰危机、文化危机、90年代所说的人文精神危机、诚信危机,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庭危机、道德危机,正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土崩瓦解过程的写照。不过,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精神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开始寻找重建精神的途径。
  
  反传统掏空中国人的心灵
  
  这几十年的确是一个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人们自由活动空间的也在增大的时代,但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似乎找不到信仰,道德似乎在堕落,家庭在不断解体,人们的心理越来越焦虑、甚至不乏愤怒,人与人的关系、还有官民关系趋于紧张、甚至敌对,商人之间互相欺骗就不用说,白衣天使也已经成了黑心肠的象征,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越来越狂妄,而对本民族的文化也越来越丧失信心。
  为什么中国人的精神会沿着这条向下的轨迹加速下滑?
  首先,贯穿于20世纪的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
  人的心灵涵育于传统之中,离开了传统,人的心灵必然趋向于干瘪、空洞。传统的宗教可以让人们正确地理解生与死,理解生命的意义;传统的道德观念可以维系家庭、社区关系、及职业伦理。总之,传统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然而,现代中国的历史却是从知识分子彻底否定本民族的传统开始的。面对“现代化”的西方,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彻底丧失信心。他们希望每个中国人立刻享受到西方人的所享有自由和现代文明的一切物质成果,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全盘颠覆传统的思想和社会运动中。他们号召民众拒绝旧思想、旧文学、旧文字,抛弃旧道德,反对旧宗教,解散家庭,根据科学原理,重新安排中国人的精神。从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扔掉中国书,到五十年代的移风易俗、破旧立新,一直到革“文化”之命的政治运动,全盘反传统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历史学家公认,这在现代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一出文明悲剧。人们可以摧毁所谓的旧道德、旧宗教、旧文化,却很难按照自己的意图科学地建立起新道德、新宗教、新文化。人的理性设计能力是有限的。道德、宗教、文化是无数代人的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智慧是任何一代人、更不要说一群自认为已经发现了历史进步的方向、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的人所能比拟的。抛弃旧道德、旧宗教、旧文化是容易的,但没有人能够聪明到建构出替代它的新道德、新宗教、新文化。
  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全盘反传统浪潮,中国人与其祖先失去了联系,他们遗忘了祖先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信仰、规则、价值。知识分子曾经为自己将这个民族从死人的掌握中解放出来而欢呼。有人曾希望在这快精神的白板上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然而,遗忘这些信仰、规则、价值,中国人的精神也就被掏空了。中国人遗忘了文明而走向了野蛮化。
  
  全能权力妨碍精神发育
  
  另一方面,全能政府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侵蚀了人们的精神空间,妨碍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自发性发育。
  不管是信仰、道德、文化、社会规范,甚至包括怜悯之心,博爱之心,当然还有公民参与精神,都只能形成于民众自发的行动过程中,而不可能由政府自上而下地灌输、强制。但是,过去几十年间,政府却恰恰僭越了自己的权力界限,将权力延伸到人们的精神空间和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政府曾经利用权力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利用法律手段破除迷信,摧毁旧道德、旧信仰,改造旧的家庭关系、财产关系,并代之以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新家庭,塑造新人。几十年后,我们看到,新人并没有出现,相反,人们的道德、文化、信仰却全部失落了。人都不成其为人,也正因为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首先被人们注意到的社会现象,就是信仰危机,而人们追求的,也正是重新寻找人性。
  权力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各个领域都行政化、官化。官场文化侵蚀每个社会阶层。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形成职业伦理,因为,职业伦理只有在自治的群体内才有可能形成。
  权力控制社会,将“官本位”观念推到了极致,抑制了公民精神的发育。在这样的社会,人们丧失了主体性,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拿不了主意,人们也就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权力控制社会,压制民间自发的公益活动。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民众几乎没有余力从事公益活动。政府也限制民众自发从事公益活动,因为这有可能导致权威的多元化。一次SARS,将我们的社会机制的缺陷暴露无遗。尤其是,没有一些具有权威和亲和力的人来抚慰人们惊恐的心灵。也没有一个真正民间的慈善机构来为那些陷入困境的人们提供帮助。看着贫困学生无钱上学,人们却爱莫能助。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但是,让这种恻隐之心变成公益活动的社会机制,却无法在现有的体制中发育,人心变得冷漠,实际上是缘于权力的限制和控制。
  
  商业化的灭顶之灾
  
  权力当然也侵入了商业领域,从而使商人的行为变得相当丑恶。
  市场和商业活动本身固然不大可能生成道德,但它也不会必然导致信仰的失落、道德的沦丧或公民精神、公益精神的流失。相反,历史上,我们看到,在有些法治国家,市场与人们的精神是同时发育的,市场本身可以为健康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至少,财富可以为某些人士从事慈善活动提供较大便利。
  然而,在中国,市场发育的过程,却始终无法摆脱权力的限制和扭曲。企业家进入市场后,甚至为了进入市场,所要竞争的,除了产品和服务之外,也得竞争政府所控制的资源和官员的照顾与保护。根据常识,那些脱颖而出者,在后一方面的表现总是比较出色的。他们开始可能是被迫取媚权力,后来尝到甜头后,则是有意利用权力。愈堕落愈快乐。他们不可能守法,也不可能讲究诚信。
  权力还腐蚀了这些商人的心灵。商人心灵之冷酷,超过任何年代。没有道德约束他们,他们也通过攀附权力获得了法律上的豁免,还有,在权力面前所遭受的屈辱,会转化为对利润的畸形追求和对普通民众的冷酷无情。在城市拆迁中,那些所谓的民营开发企业,比起官员之无情来,一点也逊色。由于官员和攀附权力的商人所激起的怨恨情绪,毒化了整个社会的气氛,处处可以感受到多疑、刻薄的心态。
  因此,被权力的扭曲商业活动,冲刷了仅有的一点道德观念。更严重的是,市场越过了自己的界限,向整个社会泛滥。唯利是图,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它使人们的心灵趋向于功利、算计。
  在这个时代,传统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没有能力、也不被允许寻找多样的、可能是更有价值的生活样式,整个社会都挤向了商业化的独木桥,财富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指标。政府、文化、学术等等方方面面的活动,都围绕着财富进行。地方官员拼命追求GDP,为此甚至不惜牺牲基本的社会公正;庙宇中的和尚、道士热衷于赚取香火钱;大学则想方设法向学生收取费用;行业协会则巧立名目,向会员企业收费。
  商人固然应当追求效率和利润,商人也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市场也是社会运行机制中基础之一。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普遍地具有商人的心灵,如果商业法则支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则这个社会就必然是一个坏社会,每个人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在算计,人们的心灵必然狭隘、只关心自己,而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一个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生活样式、生活目标、人们的价值多样的社会,人们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追求,企业但政府则应当追求公平正义,大学和研究机构应当追求知识,庙宇应当抚慰信徒的心灵,等等。只有这样,心灵才能获得丰富的伸展空间,这个社会的精神才会显得充盈、多样。
  
  知识分子:愈堕落愈快乐
  
  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奇异的时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和观念陷入混乱,他们集体率先堕落,并为社会普遍的精神崩溃提供理论支持。
  知识分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具体体现者,而在90年代,知识分子显然也在急剧地商业化。大学管理层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国家拨款,向学生收费,富丽堂皇的大楼,被视为最伟大的政绩。大学教授则可以一人带四五十个博士生,这些博士成为教授批量生产专著、论文或完成项目的廉价劳动力。当然,博士生们也乐于风险,由此可以活动进身之阶,至于是否获得知识,谁还在乎?年轻教师们在一起谈论的是项目收入和女研究生的色相。每到傍晚,高级轿车到外院门口接女生,早已经成为各地的一道独特风景。
  可以说,信仰、道德、伦理的崩溃在知识分子那里最为彻底。因为,知识分子刻意地追求这种结果。理论给了他们自己以堕落的勇气,也让他们充满自信地为精神的下滑提供论证。社会学家呼唤性解放,每个人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身体追求快乐,木子美被认为是个性解放的象征,离婚率上升也曾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学家运用现代福利经济学论证说,卖淫嫖娼既可以解决妓女的生计问题,也可以增进嫖客的福利,更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这样的理论深得地方政府官员之心。研究制度的学者则说,贪污腐败是必要的,可以有力地推进经济增长。至于一些以启蒙者自居的知识分子,则不遗余力地批判传统文化,对于任何试图认真对待传统的努力,都群起而攻之。在他们看来,如果不彻底摧毁中国传统,中国人就不可能获得自由。这些知识分子塑造了不少民众的观念,从而使他们将精神的虚无误认作思想、个性的自由。
  没有传统和规范约束、没有道德指引的知识是可怕的。一个偏僻地方的农民可能会不假思索地按照传统道德生活,而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却可能有意识地过一种反道德的生活,并且对所有人宣称,这是一种自由。现代知识分子要对中国人的精神失落承担相当大的责任。
  
  精神重建的希望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人的精神确实处于巨大的混乱和虚无之中,但不管怎样,政府权力所控制的范围和力度在逐渐地收缩,而市场及社会在逐渐地发育。每个人、每个家庭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在这个私人空间中,他可以不必信奉官方的意识形态,追寻自己的按身立命之所。他无法再将责任推托给他人,而必须直面自己的良知,而在良知的指引下生活,风险似乎也没有以前那样大了。
  同时,在社会上,逐渐可以形成一些自愿性组织,使人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自我治理,在这些自我治理的群体中,逐渐形成了某种职业伦理,约束群体成员的活动向着良性方向演进。信息的开放,也使人们可以更真实地理解外部世界,从而可以作出更为理性的判断。他要维护自己的财产,因而,他逐渐具有了公民精神。人们也有一定的余力,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同胞。
  权力的收缩、市场与社会的发育,为中国人的精神重建提供了一定条件。从前面那些精神重建的故事中,我们已依稀看到中国人重建自己精神世界的希望。这希望其实就在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的深处。每个人都希望给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希望在家庭、社区中过一种平和、宁静的生活,希望帮助他人或者在自己有危难时得到他人慷慨的帮助。
  当下所需要的,乃是全社会形成一种重建中国人的精神的自觉意识。中国人需要具有充盈的心灵。在经历了百年的心灵飘泊、精神虚无、因而也是“野蛮化”之后,中国人需要重建精神,从而实现一次“再文明化”。所谓的精神,包括我们赖以安身立命、解决生活意义问题的宗教信仰,我们对待亲人、邻居、同胞的伦理道德,我们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公益精神和公民精神,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理性精神,以及我们的文化自信。缺了这些精神因素,则多的财富,也不能使这个社会安宁而平稳。
  精神重建乃是社会领域、由每个普通人自发地参与的事情,不能指望政府借助于权力进行强制。但政府的确可以为人们的这种努力创造某种条件。比如,政府需要克制自己的权力,放松某些方面的管制,从而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寻找自己的信仰,结成各个社团以从事公益活动,让各个群体自我治理;可以设想,如果权力仍然过于广泛地控制社会生活,则民众的精神生活就不可能得到舒展。又比如,政府可以将中秋节、清明节规定为法定节日,让人们有心情慎终追远,与家人团聚,在古老的习俗中涵育传统伦理与文化认同感。
  一旦人们从权力的控制下获得自然的自由,则人们会本能地寻找一种更为正当、更能赢得尊重的生活;一旦人们剔除了对传统的怨恨、平心静气地面对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文化,也可以悠远的历史接上脉,滋养健全的道德、价值和生活方式,安顿中国人的身心。
  
  中国新闻周刊,2004,10,18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信仰是超越对象的,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文/何光沪

    相关报道:传统的信仰道德文化认同几近崩溃 重构中国精神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外。在我们这里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是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忘了”规则;其次,是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看见了红灯却看不见警察,又相信此处没有隐藏的监视器,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大骂:“(你神经有)毛病!”

      ——交通的状况是中国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也是“有毛病”!

      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身后房子里也许有一个小孩”、“看不见的警察或监视器”之类当然不予考虑);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将来那个小孩有可能出事”、“闯红灯会增加交通混乱,最终使自己的车速和安全也受影响”之类当然也不予考虑);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因此“那个小孩与我无关”、“交通混乱我管不着”之类心态,才是思考的真实基础)。

      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而就那个清洁工人来说,我想,她不会缺少那些亲友视为“正常”之惟一标准的“理智”,但她没有忽略“正常”人还不能缺少的良心,因为她相信一个很实在的道理:不应该拿别人的东西;就梁晓声或他开车的朋友来说,我想,他当然知道这一次闯红灯有利无弊,但他虽招致辱骂而安然不动,因为他相信遵守这项规则,有利于大家长远的效率和安全,因此合乎正义;就那位美国老太太来说,后面楼房里有没有一个小孩,小孩会不会看见她闯红灯,将来会不会出事,全都是未知的。但她相信,因果法则(佛教称之为“因缘”)要求我们避免种下任何可能的恶因,博爱原则(基督教称之为“爱邻人”)要求我们关爱每一个人的生存。

      这些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

      对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进行历史的梳理、批判的讨论、自由的选择。但是,如果考虑到先贤相信“天生民,有物有则”已经涉及人与他人、社会、世界及其本源的关系,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小学,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重建中国人的精神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重建中国人的精神
        
        秋风
        
        让我们把手放在胸口,想想我们的心,有所归宿吗?
        过去一百年间,经历了中西文明的几度碰撞,经历了文化上的自我怀疑和放弃,传统的信仰、道德、伦理、文化认同彻底崩溃;经历了政治上的几番冲击,曾经给一些人以支撑的意识形态也失去了力量。大部分中国人的精神几近崩溃了。不受节制的商业化浪潮,则最彻底地冲刷了人们的心灵,中国人集体变成了虚无主义者。
        我们没有信仰,我们的心灵不受任何约束;我们不相信未来,只相信今天,现实的享受;我们不相信周围的人,只相信自己,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一切,而其余所有人都是我们的敌人,或者是我们用以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我们不相信世界上有美好的东西,一切美好的东西在我们眼里,要么是可笑的,要么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坚定的信仰遭到所有人的嘲笑,无所信仰则成为自豪的资本;诚实被等同于傻冒,欺骗被认为是一种才能。社会学家争相标榜,嫖娼卖淫可以增进社会福利;经济学家则论证说,贪污腐败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如此等等。我们的社会的确创造了经济奇迹,人们的财富和生活的确有了大幅度提高,文化、娱乐、消遣方式的确丰富多彩极了。但是,在这些物质的背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却是虚无的,这种虚无蔓延到精神到人们精神的各个层面:个人的信仰,个体的私德与公德,怜悯之心,公民精神,等等。人们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整个社会因此弥漫着一种普遍的焦虑症。
        就精神崩溃之全面、心灵虚无之彻底而言,可能没有一个时代可以与我们这个时代相提并论。
        不过,反用英国文人狄更斯的话: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也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愚昧的年头,但也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怀疑以至虚无的时期,但也是信仰的时期;这是黑暗的季节,但也是光明初露的季节;我们全都在直奔地狱,但也在相反的方向上依稀看到了一条小径。
        并不是所有人都甘于沉沦。当精神虚无到极端的时候,一些敏感的人突然发现,这样的生活也许是没有意义的。难道人的生活就是吃喝、就是猜疑、就是欺骗?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不能没有信仰、道德、伦理,不能没有理性精神、公益精神,也不能没有文化自信。古人确实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在物质财富与精神生活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能自动带来道德、怜悯之心、公益之心和公共精神。中国人需要重建自己的精神。它是人们安顿自己的身心的关心所在,也是中国社会能否变得文明而令人向往的关键所在。
        到了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人重建其精神世界的某些迹象。也许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人的精神重建的时代。
        所谓的精神,包括我们赖以安身立命、解决生命的意义问题的宗教信仰,我们对待亲人、邻居、同胞的伦理道德,我们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公益精神和公民精神,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理性精神,以及我们的文化自信。
        本刊将透过目前看似混沌的社会乱象,掘发那些致力于精神重建的人们的故事。他们大部分是普通人,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他们可能并无远大的抱负,但他们是诚实的人,是真诚的人,是具有信念的人,是热心公益的人,是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是热爱本民族的文化的人。他们从事的事业可能是卑微的,但他们因此而使自己的心灵充盈而饱满,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他们也象征着中国人精神重建的开端,并为中国人的精神重建指出了一条条可能的路径。
        当然,中国人的精神重建乃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项更为艰难的挑战,它不像制度建设GDP那样可以立竿见影,更不可能与GDP那样可以靠玩魔法玩出来。中国人传统的精神世界是在历经几代人才崩溃后,要重建它,恐怕需要更长时间。因此,精神重建可能是整个二十一世纪的主题。
        人们确实已经看到,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增长期,各项政治法律制度也在逐渐转型;人们也一直在抱怨这个时代的精神荒芜。但其实,始终有一股潜流在物质的世界下面涌动,那就是精神重建的努力。这些努力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看起来如此渺小,但它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2004,10,18
        
        通往精神重建之路
        
        秋风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至少自7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80年代初所说的信仰危机、文化危机、90年代所说的人文精神危机、诚信危机,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庭危机、道德危机,正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土崩瓦解过程的写照。不过,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精神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开始寻找重建精神的途径。
        
        反传统掏空中国人的心灵
        
        这几十年的确是一个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人们自由活动空间的也在增大的时代,但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似乎找不到信仰,道德似乎在堕落,家庭在不断解体,人们的心理越来越焦虑、甚至不乏愤怒,人与人的关系、还有官民关系趋于紧张、甚至敌对,商人之间互相欺骗就不用说,白衣天使也已经成了黑心肠的象征,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越来越狂妄,而对本民族的文化也越来越丧失信心。
        为什么中国人的精神会沿着这条向下的轨迹加速下滑?
        首先,贯穿于20世纪的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
        人的心灵涵育于传统之中,离开了传统,人的心灵必然趋向于干瘪、空洞。传统的宗教可以让人们正确地理解生与死,理解生命的意义;传统的道德观念可以维系家庭、社区关系、及职业伦理。总之,传统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然而,现代中国的历史却是从知识分子彻底否定本民族的传统开始的。面对“现代化”的西方,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彻底丧失信心。他们希望每个中国人立刻享受到西方人的所享有自由和现代文明的一切物质成果,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全盘颠覆传统的思想和社会运动中。他们号召民众拒绝旧思想、旧文学、旧文字,抛弃旧道德,反对旧宗教,解散家庭,根据科学原理,重新安排中国人的精神。从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扔掉中国书,到五十年代的移风易俗、破旧立新,一直到革“文化”之命的政治运动,全盘反传统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历史学家公认,这在现代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一出文明悲剧。人们可以摧毁所谓的旧道德、旧宗教、旧文化,却很难按照自己的意图科学地建立起新道德、新宗教、新文化。人的理性设计能力是有限的。道德、宗教、文化是无数代人的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智慧是任何一代人、更不要说一群自认为已经发现了历史进步的方向、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的人所能比拟的。抛弃旧道德、旧宗教、旧文化是容易的,但没有人能够聪明到建构出替代它的新道德、新宗教、新文化。
        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全盘反传统浪潮,中国人与其祖先失去了联系,他们遗忘了祖先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信仰、规则、价值。知识分子曾经为自己将这个民族从死人的掌握中解放出来而欢呼。有人曾希望在这快精神的白板上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然而,遗忘这些信仰、规则、价值,中国人的精神也就被掏空了。中国人遗忘了文明而走向了野蛮化。
        
        全能权力妨碍精神发育
        
        另一方面,全能政府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侵蚀了人们的精神空间,妨碍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自发性发育。
        不管是信仰、道德、文化、社会规范,甚至包括怜悯之心,博爱之心,当然还有公民参与精神,都只能形成于民众自发的行动过程中,而不可能由政府自上而下地灌输、强制。但是,过去几十年间,政府却恰恰僭越了自己的权力界限,将权力延伸到人们的精神空间和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政府曾经利用权力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利用法律手段破除迷信,摧毁旧道德、旧信仰,改造旧的家庭关系、财产关系,并代之以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新家庭,塑造新人。几十年后,我们看到,新人并没有出现,相反,人们的道德、文化、信仰却全部失落了。人都不成其为人,也正因为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首先被人们注意到的社会现象,就是信仰危机,而人们追求的,也正是重新寻找人性。
        权力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各个领域都行政化、官化。官场文化侵蚀每个社会阶层。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形成职业伦理,因为,职业伦理只有在自治的群体内才有可能形成。
        权力控制社会,将“官本位”观念推到了极致,抑制了公民精神的发育。在这样的社会,人们丧失了主体性,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拿不了主意,人们也就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权力控制社会,压制民间自发的公益活动。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民众几乎没有余力从事公益活动。政府也限制民众自发从事公益活动,因为这有可能导致权威的多元化。一次SARS,将我们的社会机制的缺陷暴露无遗。尤其是,没有一些具有权威和亲和力的人来抚慰人们惊恐的心灵。也没有一个真正民间的慈善机构来为那些陷入困境的人们提供帮助。看着贫困学生无钱上学,人们却爱莫能助。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但是,让这种恻隐之心变成公益活动的社会机制,却无法在现有的体制中发育,人心变得冷漠,实际上是缘于权力的限制和控制。
        
        商业化的灭顶之灾
        
        权力当然也侵入了商业领域,从而使商人的行为变得相当丑恶。
        市场和商业活动本身固然不大可能生成道德,但它也不会必然导致信仰的失落、道德的沦丧或公民精神、公益精神的流失。相反,历史上,我们看到,在有些法治国家,市场与人们的精神是同时发育的,市场本身可以为健康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至少,财富可以为某些人士从事慈善活动提供较大便利。
        然而,在中国,市场发育的过程,却始终无法摆脱权力的限制和扭曲。企业家进入市场后,甚至为了进入市场,所要竞争的,除了产品和服务之外,也得竞争政府所控制的资源和官员的照顾与保护。根据常识,那些脱颖而出者,在后一方面的表现总是比较出色的。他们开始可能是被迫取媚权力,后来尝到甜头后,则是有意利用权力。愈堕落愈快乐。他们不可能守法,也不可能讲究诚信。
        权力还腐蚀了这些商人的心灵。商人心灵之冷酷,超过任何年代。没有道德约束他们,他们也通过攀附权力获得了法律上的豁免,还有,在权力面前所遭受的屈辱,会转化为对利润的畸形追求和对普通民众的冷酷无情。在城市拆迁中,那些所谓的民营开发企业,比起官员之无情来,一点也逊色。由于官员和攀附权力的商人所激起的怨恨情绪,毒化了整个社会的气氛,处处可以感受到多疑、刻薄的心态。
        因此,被权力的扭曲商业活动,冲刷了仅有的一点道德观念。更严重的是,市场越过了自己的界限,向整个社会泛滥。唯利是图,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它使人们的心灵趋向于功利、算计。
        在这个时代,传统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没有能力、也不被允许寻找多样的、可能是更有价值的生活样式,整个社会都挤向了商业化的独木桥,财富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指标。政府、文化、学术等等方方面面的活动,都围绕着财富进行。地方官员拼命追求GDP,为此甚至不惜牺牲基本的社会公正;庙宇中的和尚、道士热衷于赚取香火钱;大学则想方设法向学生收取费用;行业协会则巧立名目,向会员企业收费。
        商人固然应当追求效率和利润,商人也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市场也是社会运行机制中基础之一。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普遍地具有商人的心灵,如果商业法则支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则这个社会就必然是一个坏社会,每个人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在算计,人们的心灵必然狭隘、只关心自己,而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一个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生活样式、生活目标、人们的价值多样的社会,人们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追求,企业但政府则应当追求公平正义,大学和研究机构应当追求知识,庙宇应当抚慰信徒的心灵,等等。只有这样,心灵才能获得丰富的伸展空间,这个社会的精神才会显得充盈、多样。
        
        知识分子:愈堕落愈快乐
        
        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奇异的时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和观念陷入混乱,他们集体率先堕落,并为社会普遍的精神崩溃提供理论支持。
        知识分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具体体现者,而在90年代,知识分子显然也在急剧地商业化。大学管理层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国家拨款,向学生收费,富丽堂皇的大楼,被视为最伟大的政绩。大学教授则可以一人带四五十个博士生,这些博士成为教授批量生产专著、论文或完成项目的廉价劳动力。当然,博士生们也乐于风险,由此可以活动进身之阶,至于是否获得知识,谁还在乎?年轻教师们在一起谈论的是项目收入和女研究生的色相。每到傍晚,高级轿车到外院门口接女生,早已经成为各地的一道独特风景。
        可以说,信仰、道德、伦理的崩溃在知识分子那里最为彻底。因为,知识分子刻意地追求这种结果。理论给了他们自己以堕落的勇气,也让他们充满自信地为精神的下滑提供论证。社会学家呼唤性解放,每个人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身体追求快乐,木子美被认为是个性解放的象征,离婚率上升也曾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学家运用现代福利经济学论证说,卖淫嫖娼既可以解决妓女的生计问题,也可以增进嫖客的福利,更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这样的理论深得地方政府官员之心。研究制度的学者则说,贪污腐败是必要的,可以有力地推进经济增长。至于一些以启蒙者自居的知识分子,则不遗余力地批判传统文化,对于任何试图认真对待传统的努力,都群起而攻之。在他们看来,如果不彻底摧毁中国传统,中国人就不可能获得自由。这些知识分子塑造了不少民众的观念,从而使他们将精神的虚无误认作思想、个性的自由。
        没有传统和规范约束、没有道德指引的知识是可怕的。一个偏僻地方的农民可能会不假思索地按照传统道德生活,而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却可能有意识地过一种反道德的生活,并且对所有人宣称,这是一种自由。现代知识分子要对中国人的精神失落承担相当大的责任。
        
        精神重建的希望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人的精神确实处于巨大的混乱和虚无之中,但不管怎样,政府权力所控制的范围和力度在逐渐地收缩,而市场及社会在逐渐地发育。每个人、每个家庭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在这个私人空间中,他可以不必信奉官方的意识形态,追寻自己的按身立命之所。他无法再将责任推托给他人,而必须直面自己的良知,而在良知的指引下生活,风险似乎也没有以前那样大了。
        同时,在社会上,逐渐可以形成一些自愿性组织,使人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自我治理,在这些自我治理的群体中,逐渐形成了某种职业伦理,约束群体成员的活动向着良性方向演进。信息的开放,也使人们可以更真实地理解外部世界,从而可以作出更为理性的判断。他要维护自己的财产,因而,他逐渐具有了公民精神。人们也有一定的余力,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同胞。
        权力的收缩、市场与社会的发育,为中国人的精神重建提供了一定条件。从前面那些精神重建的故事中,我们已依稀看到中国人重建自己精神世界的希望。这希望其实就在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的深处。每个人都希望给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希望在家庭、社区中过一种平和、宁静的生活,希望帮助他人或者在自己有危难时得到他人慷慨的帮助。
        当下所需要的,乃是全社会形成一种重建中国人的精神的自觉意识。中国人需要具有充盈的心灵。在经历了百年的心灵飘泊、精神虚无、因而也是“野蛮化”之后,中国人需要重建精神,从而实现一次“再文明化”。所谓的精神,包括我们赖以安身立命、解决生活意义问题的宗教信仰,我们对待亲人、邻居、同胞的伦理道德,我们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公益精神和公民精神,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理性精神,以及我们的文化自信。缺了这些精神因素,则多的财富,也不能使这个社会安宁而平稳。
        精神重建乃是社会领域、由每个普通人自发地参与的事情,不能指望政府借助于权力进行强制。但政府的确可以为人们的这种努力创造某种条件。比如,政府需要克制自己的权力,放松某些方面的管制,从而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寻找自己的信仰,结成各个社团以从事公益活动,让各个群体自我治理;可以设想,如果权力仍然过于广泛地控制社会生活,则民众的精神生活就不可能得到舒展。又比如,政府可以将中秋节、清明节规定为法定节日,让人们有心情慎终追远,与家人团聚,在古老的习俗中涵育传统伦理与文化认同感。
        一旦人们从权力的控制下获得自然的自由,则人们会本能地寻找一种更为正当、更能赢得尊重的生活;一旦人们剔除了对传统的怨恨、平心静气地面对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文化,也可以悠远的历史接上脉,滋养健全的道德、价值和生活方式,安顿中国人的身心。
        
        中国新闻周刊,2004,10,18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现在看来, 什么54, 什么开放, 都是瞎搞
    • 顶一把。从道德上来看同志议题,不少人认为同志现象是人性堕落道德败坏的结果。但站在同志立场上,平等对待同志的权利,也是个道德问题。
    • 信仰什么才是最大的问题!以前信仰GCZY、MZD还少吗?现在只不过这些都已破灭,不知拿什么来替代。国内对神的信仰从来就是禁区。但除了这个,别无他选。
      • “国内对神的信仰从来就是禁区”,你是说60年代?现在可以信,看你统计的帖子,有几个信的?让他们信,他们也不信呐。“但除了这个,别无他选”?我这种平庸之辈是想不出别的,就算想出来了,也不能控制群体意识呀!
    • 难得一见的好文
    • 为什么中国人不团结, 就是因为没有信仰。 大家都想着赚钱, 活着真累
      • 不能如此绝对吧。怎么能说不团结?重庆万州刚刚火爆了一阵,到现在还没完呢。有道是:国人善忍,一但爆发,气势冲天。
        • 这个忍法可不怎么善,爆发到气势冲天也不是什么好玩儿的,更不是拿来玄耀的。别这么忍着,该说出来就得说。
      • 赚钱实在是一种享受, 看自己的公司一天天发展壮大,就象看着一颗小树,一只小宠物,或一个孩子慢慢长大一样快乐。 看某些赚不到钱的人倒象是活得很累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