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三皈傳授 ----- By Ven Master ChinKung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諸位同修,承蒙大家的邀請,今天有機緣在昆士蘭的黃金海岸與大家談談佛法。今天的題目是「三皈依」,這在佛法裡面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是我們修學入門下手之處。在沒有說到三皈之前,首先我們對佛法要有正確的認識。現在世界上的佛法確實是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們必須要把它辨別清楚。最普遍的就是大家都以為佛法是「宗教」,而我們今天也不能不承認它是宗教,其實這是變了質的佛法。換句話說,佛法原來不是宗教,但是現在確實變成宗教。另外一種,它變成了「學術」,特別是在日本某些學校、學術團體,佛法變成了哲學,這也是變了質的佛法。

  公元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大師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做了一次很震撼的演講,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這就說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是現代人都必須學習的。佛法變質成為宗教與哲學,實在說這是很不幸,但是對社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還不至於太大。

  近幾年來,我們看到佛法變成「邪教」。諸位如果很冷靜仔細觀察,這是對於個人、社會有害處。另外一種,佛法變成「表演作秀」的佛法,我們在現前社會裡時有所聞,這種變質太離譜、太過分。

  歐陽大師雖然告訴我們,佛法是現代人必須學習的,可是佛法究竟是什麼?他沒有明白的說出來。我們很冷靜仔細去觀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學」。從經典裡最常見的稱呼可以發現,我們稱釋迦牟尼為「本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學當中才有這種稱呼,這是師生的關係。「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

  佛法教導我們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無量的苦惱從什麼地方來?是對於自己與自己的生活環境不明瞭,於是產生了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樣才帶來了許許多多的苦難。如果我們能將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環境徹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們的思想見解就正確,一切苦自然就消除,享受真正的快樂,這就是佛法教導的宗旨與教學的內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能給予一切眾生真正的幸福,這也是歐陽大師為什麼說出「佛法是一切眾生所必須要修學的」。

  佛法的修學入門就是三皈的傳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總方向。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就是要從三皈做起。這三條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這是我們這一生修學生活的總方向、總目標。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在古代用這種說法,大家不會發生誤會。可是佛法的流傳,要依照中國歷史所記載,佛滅度到現在已經三千多年,三千多年代代相傳,免不了有一些不正確的知見摻雜在其中,我們中國人常講「以訛傳訛」。

  因此當我們讀《六祖壇經》的時候,我們知道《壇經》是唐朝時候的作品,距離現在至少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跟我們講三皈依已經不用佛、法、僧這個名詞。他跟我們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而不是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為什麼六祖不用佛、法、僧?我們想這大概是在唐朝那個時候,皈依三寶的觀念一定有很多人誤會。如果沒有人誤會,何必要這麼說?必然是有很多人錯會。一千三百年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產生了誤會、錯解,何況又經過一千三百年以後,今天我們講三皈依,人家要不錯會才怪。所以《壇經》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

  六祖為我們解釋佛、法、僧三寶,「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教給我們「皈」,回歸。「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什麼叫「皈依佛」?剛才講了,「佛」是覺悟的意思,覺的反面是迷,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對眼前的生活環境,確實是迷而不覺。佛教給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覺悟,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裡講「三寶」有很多種說法,這個說法叫「皈依自性三寶」。不是你自性外面,自性外面的都靠不住,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

  如果向自性外面去求,這是佛門裡所謂的「外道」。佛家講「外道」不是罵人,不是輕視別人。外道是什麼?你心外求法就叫外道。佛法教給我們從心性當中求,所以佛法叫「內學」。從自心裡面去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錯。向外求,一樣也得不到;向內求,有求必應。這個道理,不但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中國的儒家、道家也都說得很正確。

  皈依三寶,真正的皈依處是依自性三寶。我們從迷惑回頭依自性覺,這句話說得很容易,可是究竟要怎麼做法?我們很想回頭,很想覺而不迷,可是偏偏迷惑顛倒。如果不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種講法就變成玄談,變成玄學,在實際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必須要曉得迷跟覺悟的現象是什麼,也就是迷的樣子是什麼,覺的樣子是什麼,換句話說,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哪些地方不一樣?。我們從這些地方能找到一條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處。

  佛在經典裡面所顯示的,像《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他們所表現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到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他們表現這種身分。在日常生活當中,似乎跟我們沒有什麼差別,他也穿衣吃飯、也上班工作、應酬,這是跟我們相同的。相同裡面有不相同,不相同的在那裡?他的心清淨。事跟我們一樣,沒有一絲毫差別。我們每天工作八小時,他也工作八小時。我們在生活裡面天天生煩惱,他們在生活裡面天天生智慧,這就不一樣。我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煩惱,他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智慧。

  怎麼曉得?不但在經典上所顯示的,而且我們的確得到了證明。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證明。他到黃梅去禮五祖的時候,曾經跟五祖說了一句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到這一句話有很深的感觸,他的心常生智慧,我們的心常生煩惱,這就是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

  智慧怎麼生的?煩惱從那來的?我們只要把它搞清楚,就知道從那個地方回頭,依靠什麼,這就曉得了。煩惱從妄想、分別、執著裡生出來,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我們穿衣吃飯有妄想、分別、執著;每一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待人接物還是有妄想、執著,在這裡生煩惱、生七情五欲、生貪瞋痴慢,煩惱永遠不斷。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是輪迴心,六道輪迴從哪來?就是這個念頭造成的。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應酬,在造輪迴業。輪迴心造輪迴業,這就是迷,迷惑顛倒。

  我們學佛,佛叫我們回頭,叫我們回歸,從這個地方回頭依自性覺。自性覺就是佛心、菩薩心、菩薩行,超越世出世間,是能超越。佛心是什麼?反過來就行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心。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生活是菩薩行,我們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薩行,我們天天應酬還是菩薩行。關鍵就在此地,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你要會把念頭轉過來。

  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所用的是真心,「真心離念」,這是大乘經上佛常講的。「念」是什麼?妄想。妄想是妄念,真心裡沒有妄念,真心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活,生活清淨;清淨心工作,工作清淨;清淨心應酬,應酬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心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國土就清淨。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觀念上回頭,這條路就摸到了。

  也許有同學說,「我要不想,我的工作還能做得成嗎?我做工作需要思考」。沒錯,當你工作的時候需要思考,你儘管去思考,工作放下來就不要再思考,工作放下來再去想就叫妄想。所以「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我工作範圍之內,除了我工作範圍之內的,我不再去想它,與我不相干。這樣,你的工作能做得好,你煩惱少、妄想少,智慧就增長。智慧增長,你的工作就會很順利,會做得格外的好,你生活也會更愉快。所以他增長智慧。我們也要學惠能大師,「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現在我們做種種工作需要思考,這是什麼?這是習氣。真正修行,這種思考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思考的程度會愈來愈淡薄。如果功夫成熟,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不需要思考,現在還沒有功夫就不行。為什麼不需要思考?智慧現前了,何必要思考!當你智慧沒有現前的時候還是離不開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範圍縮小,要把思考的程度減輕,讓你的智慧漸漸往外透露。你要是想得太多、太遠、太深,你的智慧就完全沒了,因為那是妄念,妄念障礙了智慧,這不可以不知道。

  這是我們將覺跟迷的樣子搞清楚了,理論也略略明白了一些,必須要認真的做,要在這個地方真正下功夫。要學諸佛菩薩運用六根,眼見的都叫做色相,耳聽的是音聲,練習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起作用時,學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智慧。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真智慧。再學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修清淨心,是修禪定。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是修禪定。舌嚐味,鼻嗅香,六根對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不起心、不動念是禪定。定慧在那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在六根接觸六種境界當中修,這叫從「根本修」,這是高級的修行方法。

  諸位讀《華嚴》,你看《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怎麼修行的?就是以此方法修行的,他們在這個上面用功,所以不拘束於形式。修禪定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我們因為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搞的是貪瞋痴;人家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起的作用是戒定慧。這就是為什麼人家常生智慧,我們常生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這是一定要知道的。從那裡皈?怎麼個依?你就曉得了。

  我們來總結一下,大家印象就會更深一點。從妄想、分別回頭,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回頭,依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皈依佛」。

  皈依佛懂得之後,再跟你講皈依法。「法」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見解、思想,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想法、看法。真實智慧現前,你的思想、見解才能正確;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你的想法、看法全是錯誤。我們初學一定要依靠經典,經典裡面所說的就是諸佛菩薩的看法、想法,這決定正確。依照經典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換句話說,佛在經上教我們怎樣做,我們就老老實學著怎麼做,這就對了。

  由此可知,皈依佛這一條是總綱領,是原理原則,皈依法這一條是從日常瑣碎事項上教給我們如何修學,遵守佛的教誨。

  佛的經論很多,我們是不是每一部經都要學習?不需要。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佛這些經典是當年教人的。一個人有困難、有迷惑,遇到釋迦牟尼佛向他請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顛倒的方法,告訴他離苦得樂的方法,以後記下來就成為一部經。可見得他就是從一次的指導就得利益,就解決問題。由此可知,一部經就夠,那裡要那麼多!這是決定正確。現在我們沒有遇到佛,佛這麼多經典,我們要依靠哪一部最好?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也是很困難的問題。

  佛好比是一個大夫,我們都是病人,我們遇到了這個大夫,他為我們診斷、用藥,真的是藥到病除,解決問題。現在大夫不在,留下一大堆的處方(經典好比處方),我們是病人,這處方要是用對了,我們的病就好了,如果用的不對症,麻煩就大了。佛法確實如此。

  所以經典上修行的方法若與我們的根機相應,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如果不相應,我們吃錯了藥,不但這一生救不了,還帶來更大的麻煩。諸位同修如仔細想一想我這個話,一定深深有所感觸。從什麼地方看?許多學佛的同修,沒學佛還滿好,一學佛的時候,煩惱多了,愈學麻煩愈多。個人的麻煩來了,家庭的麻煩來了,一大堆的麻煩都來了,那是吃錯了藥,那個藥不對症。

  因此,法門的選擇在我們今天來講是一樁大事。我們沒有能力、沒有智慧,就好像自己害了病,大夫一大堆的處方擺在這個地方,沒人指導,這事情麻煩。要是碰運氣,,像買獎券中特獎不容易啊,沒有那麼幸運。這要靠真正有修有學的善知識幫助我們選擇法門。可是今天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不多,我們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認識。愈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愈謙虛,你問他,他會回答說:「我不會,我沒有智慧、我沒有能力、我沒有修持」。如是假的,他就會說「我行,我有智慧,我樣樣都行」。

  今天我們都沒有能力辨別真假,哪是真善知識?哪是假善知識?這麻煩大。所以唯一可以走的路還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為我們現代人指出的一條路。如《大集經》上所說的,這是佛的預言(我們現在人講預言)。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這是距離釋迦牟尼佛滅度很近的時代;「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佛在《大集經》上給後來的學生做了一個指示。

  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無論照中國或外國的說法都是末法時期。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兩千年以後,都是末法。佛講的「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今天修淨土,老實念佛,決定成功。這是遵照佛的指示。當然這是就一般根性而論。也有修禪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特殊的人物,不是普通人。我們想想我們的根性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嘗試學禪、學密,學其他的法門。如果覺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不是上上根人,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老實念佛,沒有不成就的。

  特別是在我們讀了淨宗經論以後,仔細思惟研究,確實有道理。在「法」裡面,我們皈依淨宗經典,也就是在無量經典裡面,我們選擇淨宗「五經一論」這六本。這六本的分量都不多,這六本足夠我們一生受用,決不可以輕視這個分量很少。實在講這分量不少,若細講這六本經,十年都講不完,這是實在話。所以依這六本經來修行就可以。我們皈依法,「法」就選擇淨土五經一論,這非常踏實。

  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在緣起裡面提到行門的五個科目,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必須遵守的五個守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都是淨宗五經一論所說的。這五個科目好記,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與佛所講的話對照一下,相應不相應。如佛所說,這是正確的,我們沒做錯、沒想錯;與佛說相違背的,我們就講錯、就做錯了。以此來檢驗、修正自己的生活行為,我們是否真正抓住了綱領。

  「皈依僧」,「僧」是清淨、和合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特別是淨宗著重在修清淨心。「僧」,除了清淨之外,還有「六和」的意思。皈依誓詞中,「皈依僧,眾中尊」,「眾」用現代話來講是指團體、社團。這世界上的社團很多,從小的地方說,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社團,就是一個團體。佛告訴我們,學佛人的團體在所有一切團體裡最值得尊敬與讚歎,為什麼?它是模範社團,可以做所有社團的榜樣。它的特點在那裡?就是大家都能和睦相處,是一個和合的團體。團體就怕不和。他們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見和同解」,我們今天講建立共識,這非常重要。我們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這是一個團體和睦的基礎。

  特別是在這兩天我們會見澳洲政府的兩位官員,他們都很慈悲善良,實在非常難得。告訴我們,「澳洲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多元化,各種種族,各種不同宗教信仰,如何在異中求同,建立共識,這非常重要。這兩天我們接觸,大家都有這個共識,非常難得。使我們在這個地區將來能夠團結、發展,真實的基礎就是這一個理念。

  第二個是「戒和同修」,這個意思就是守法。尊重別人、尊重法律、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彼此互相尊重而沒有排斥,就能夠合作,能夠互敬互愛、互助合作,社會才能夠繁榮,才能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

  我們佛法六和敬是講這個道理,所以這樣的團體在所有團體裡是最尊貴的。所以「皈依僧,眾中尊」,我們要向這個目標去努力。別人不尊敬我們,我們尊敬他們;別人排斥我們,我們愛護他們,要用時間、要用真誠,來感化他,這樣才能達到和睦相處的目標。要有耐心,要有真誠,「僧」有這個意思。

  所以皈依三寶是皈依覺正淨,這是三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覺心,就是覺悟,就是正知正見。所以講覺正淨,實在說是一而三,三而一,都是講我們的真心本性。

  可是中國自古以來在佛法裡有十個宗派,有無量法門,宗派法門不管怎麼多,修行的方法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就是覺、正、淨。一般來說,禪宗、性宗(法性宗)從覺門入,所以禪宗的目標是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在覺、正、淨中走「覺門」。禪宗以外的,講教下,像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宗、三論宗都是從經典裡入門的,這是走「正門」。用經典的教訓、理論、方法,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是走正門。我們淨土宗完全用念佛修清淨心,所以我們是走「淨門」。

  「覺門」要上根上智才走得進來,不是上等智慧,他開悟不了。「正門」要很長的時間,就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花很長的時間才進得來;中、下根性的人就能進得來,但時間太長。淨土宗好,不必上上根基,也不要花那麼多的時間,一句「阿彌陀佛」修清淨心也能進來。像我們一個講堂三個門,在門外不一樣,進門都一樣了,無論從哪個門進來都相同,所以一進來,覺、正、淨統統得到,統統具足。所以諸位細心去想想,還是這個方法高明,這個方法是一切諸佛讚歎,就是它太方便,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需要浪費很多時間,的確是最殊勝的法門。這是把皈依,怎麼個皈?怎麼個依?跟諸位說清楚、說明白了。

  除了「自性三寶」之外,還有「常住三寶」,這就是形像。在形式上,佛的形像是佛寶,經典是法寶,出家人是僧寶。形式上的三寶有沒有用?很有用處。什麼作用?提醒我們。如果沒有這個三寶,今天跟大家雖然是講得很詳細、很明白,下樓就忘了,過兩天就完全都沒有了,就又回去了。因此供養三寶的功德利益就太大了。我們家裡供養佛像,一見到佛就想到我要自性覺,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學佛菩薩,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看到佛像想到這個才管用,這才是佛像的用處。不是叫你天天香花、水果供養,給他磕頭,那個一點用都沒有。你以為那樣佛菩薩歡喜,佛菩薩早就跑掉,這諸位要曉得。

  佛菩薩希望我們覺悟,不希望我們迷信、迷惑顛倒,把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錯了。所以要知道供養佛像的意思在此地,提醒我們自己覺而不迷。見到經典,我們立刻就想到正知正見,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淨而不染,讓他來提醒我們,這利益就很大。所以住持三寶有這樣的功德利益。所以一看到出家人,我要修清淨心,我要六根清淨,我要跟大眾和睦相處。因此住持三寶就很有必要。它是三寶的形相、樣子,但是要注意,要有實質的內容,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沒有實質內容,光是「樣子」不行,這得不到利益。大家明白這個道理,曉得怎麼下手,這叫「傳授三皈」。這是把三皈傳授給大家。

  這是三皈的內容,這非常重要。另外一個是形式,形式是拜老師。形式實在講就是在佛菩薩形像面前,我發願,我宣誓,我從今天起一定要這麼做,你是發這個心。有個出家人給你作證明、作見證,證明你確實發過這個誓願。你發願一定要這樣做法,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這是給你作證明。這個儀式簡單而隆重。現在有許多很複雜的三皈儀式,儀式做一、兩個鐘點,什麼意思不曉得,糊裡糊塗皈依,皈依之後也糊裡糊塗過日子,這與佛法的教義完全相違背。

  真正回過頭來依靠自性三寶,那個人完全變了,我們今天一般講改造命運,甚至於說改造體質。命運、體質真的都可以改變,那個心一回頭的時候,完全就變了,就不一樣。所以儀式簡單隆重。我們一般採取的儀式是採用弘一大師從《戒經》裡面節錄出來的三皈儀式。弘一大師告訴我們,釋尊當年在世為弟子們傳授三皈就是用這個儀式,所以我們也採取這個儀式。

  昨天我們也曾經跟布里斯本那邊的同修做了一個三皈的儀式,也略略的說了一些,沒有這麼清楚、明白。因為這一次同修們希望留一個錄影帶,讓大家知道三皈的真實意思與三皈的修學。所以我們總結到三寶,如果不落實在三寶上,有很多同修覺得,「法師,你講的都是一些理論,我還是沒有依靠」。他必須要找一個依靠才放心,我們也要滿他的願。我們皈依佛,皈依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正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期望。皈依法,我們皈依《無量壽經》。皈依僧,我們皈依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兩位是僧寶。

  所以以後有人要問,「你們有沒有皈依?」「我們皈依三寶」。「你們皈依哪一位法師?」「我們皈依阿彌陀佛大法師,我們是彌陀弟子」,這就沒錯。我給你們作證明的,「誰給你證明?」「淨空法師為我作證明」,我給你們作證明,這完全正確。而不是說「我皈依淨空法師」,那就錯了,就大錯特錯,這個我過去在三皈的時候常常講。

  我們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皈依某一個人,你把佛法僧團分化掉、分裂掉,這過失就很重,要依照《戒經》結罪,這是破和合僧,墮阿鼻地獄。所以一定要知道不是皈依某一個人,這一個人是代表僧團傳授三皈,給我們作證明的,這就對了。若從《壇經》上看,這至少有一千多年的誤會,所以必須要澄清,然後我們自己才有一條生路,這非常重要。

  三皈傳授,我就講到這裡,謝謝諸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记录今日有幸受持三皈依的过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末学今日终能有幸受持三皈依,万分激动,南无阿弥陀佛

    地点:加拿大多伦多湛山精舍

    时间:2007年8月1日早8:30

    7月21日来寺中礼拜后得知8月1日有皈依仪式,但仍未计划皈依。

    后获悉8月1日是中国传统中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遂下定决心要在当日皈依,以期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在这里还要请菩萨能原谅我的贪心。

    7月31日来寺中报名参加皈依,并恭请海青一件。其后特地前往照相馆照个人相片以用于办理皈依证件。

    8月1日约早7:00到达寺中等待皈依,8:30正式开始,皈依仪式严谨庄重,其间末学念及佛恩,不禁泪下。

    皈依佛,不坠地狱
    皈依法,不坠恶鬼
    皈依僧,不坠畜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佛
    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宝相如来佛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静大海众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另记录几件与皈依仪式有关的事:
    1、有母子二人同来皈依,母亲大约八十左右,儿子六十左右,都已是白发参参。母子二都极虔诚,仪式后儿子向诸位皈依师长跪顶礼不起。这让末学极其感动,同时也深深地为自己的我慢之心自责。

    2、有年轻的母亲带6个月大的儿子前来为小孩受皈依。让末学立刻想念起在国内的妻儿,犬子当下也是这个年纪,却因为末学个人的原因无法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也不知是过住的那些恶业使我应受这骨肉分离之苦,唯有在佛前深刻忏悔并期盼能早日一家人团聚。

    3、仪式完毕回家后,将海青、皈依证、恩师赠送的念珠与原有的佛经一同供奉在一起。打开电脑看摄像头内的视频,竟然看见镜头内有几道细小的白光快速飞过,后多次再仔细检查视频镜头,却再也没有看到类似的情况。这不禁让我痴心妄想是不是如刚才皈依师傅所说的会有护法神来随喜皈依功德。呵呵,当然更大的可能我想是摄像头本身出了些问题吧。


    湛山精舍的网址是:http://www.chamshantemple.org/

    由于末学对加拿大的佛教状况也十分的不了解,无法回答各位的问题,还请大家多多见谅!

    再次祝福所有有缘的众生,南无阿弥陀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阿弥陀佛!
    • 随喜随喜!
    • 随喜师兄啊!:)
    • 6个月大的儿子前来为小孩受皈依?
      不建议!
      就像不建议为小孩受洗一样。
      因该由小孩成年后,熟读各种宗教,自行选择。
      • 皈依没什么要紧吧,可以做不戒和尚嘛。一定要戒的话,别给孩子戒肉就行了,光吃豆腐会影响发育的。
        • 我光吃豆腐,身体好着呢。(每顿三样:蔬菜,蘑菇,豆制品,顿顿如此)
          但不能把不吃肉绝对化,尤其对小孩子。
          应该让他吃各种肉,然后阐述吃肉的弊端,动物的痛苦;让他自行选择。
          一味的不在家不提供肉。一旦小孩在外面吃到肉,马上崩溃。
          宗教是大事,最好人在30岁以后才能决定。(必须对各种宗教都有了解!)
          但吃肉,一般小孩子10岁就可以自行决定了。
          • 动物的痛苦是吃之前讲还是吃一半讲还是吃完了再讲好?怎么样讲得绘声绘色和真的一样?是否要到屠宰场实地调查取样?
          • 顿顿如此?何必呢?换换花样不好吗?也许你身体会更好点?
            • 你所觉得的好吃只是,你舌头对脂肪,盐糖的一种幻觉,我只要营养够就可以了。 为了这种幻觉,让其他的动物承受莫大的痛苦,于心何忍啊。
              如果我不吃肉会死(或营养严重不够),我当然会吃肉。
              我现在活的好好的。吃肉毫无意义。
              • 其他动物的痛苦到底是啥样的?你能不能讲讲,看看是不是幻觉。还有,其他人的痛苦又于心何忍啊呢?
      • 发表个人看法当然可以,但是个人的看法不用那么强烈。古代高僧大德并没有机会接触其他的什么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他们做的决定就是不全面了???
        • 但现在的情况,他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宗教,和古代的情况不一样。父母让6个月小孩皈依,有宗教迷信化嫌疑。
          • 想象一下,怎么去了解各种宗教?你认为你了解的圣经真的就是耶稣的原意?你了解的佛教真的就是佛陀的原意?再者,100年以后,世界的宗教有20中,如果每种花上5年,你认为你还有其他时间吗?如果每种不花上5年、10年,你怎么能确定你真的了解了这种宗教?
            • Support!!!
        • 还有很多成年人也受洗了,圣经还没有我知道的多,多可惜啊。
          • 他们会说,了解圣经多有什么用,居然不受洗?就像佛教徒会对大学里的佛学教授们说,你是佛学教授有什么用,连三宝都不皈依。
            • Support!!!
              • 弱弱底问一句,婴儿到底该不该皈依?我是挺反感基督教某些教派给婴儿洗礼,本来洗礼对他们是向上帝认罪接受救赎,婴儿什么也不懂当然不会认罪求救,这样做如同绑架,其实很多基督徒也反对这么做。佛教皈依,应该是发愿利益众生吧,婴儿什么不懂,发如何愿?
                • 三皈傳授 ----- By Ven Master ChinKung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諸位同修,承蒙大家的邀請,今天有機緣在昆士蘭的黃金海岸與大家談談佛法。今天的題目是「三皈依」,這在佛法裡面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是我們修學入門下手之處。在沒有說到三皈之前,首先我們對佛法要有正確的認識。現在世界上的佛法確實是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們必須要把它辨別清楚。最普遍的就是大家都以為佛法是「宗教」,而我們今天也不能不承認它是宗教,其實這是變了質的佛法。換句話說,佛法原來不是宗教,但是現在確實變成宗教。另外一種,它變成了「學術」,特別是在日本某些學校、學術團體,佛法變成了哲學,這也是變了質的佛法。

                    公元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大師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做了一次很震撼的演講,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這就說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是現代人都必須學習的。佛法變質成為宗教與哲學,實在說這是很不幸,但是對社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還不至於太大。

                    近幾年來,我們看到佛法變成「邪教」。諸位如果很冷靜仔細觀察,這是對於個人、社會有害處。另外一種,佛法變成「表演作秀」的佛法,我們在現前社會裡時有所聞,這種變質太離譜、太過分。

                    歐陽大師雖然告訴我們,佛法是現代人必須學習的,可是佛法究竟是什麼?他沒有明白的說出來。我們很冷靜仔細去觀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學」。從經典裡最常見的稱呼可以發現,我們稱釋迦牟尼為「本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學當中才有這種稱呼,這是師生的關係。「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

                    佛法教導我們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無量的苦惱從什麼地方來?是對於自己與自己的生活環境不明瞭,於是產生了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樣才帶來了許許多多的苦難。如果我們能將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環境徹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們的思想見解就正確,一切苦自然就消除,享受真正的快樂,這就是佛法教導的宗旨與教學的內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能給予一切眾生真正的幸福,這也是歐陽大師為什麼說出「佛法是一切眾生所必須要修學的」。

                    佛法的修學入門就是三皈的傳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總方向。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就是要從三皈做起。這三條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這是我們這一生修學生活的總方向、總目標。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在古代用這種說法,大家不會發生誤會。可是佛法的流傳,要依照中國歷史所記載,佛滅度到現在已經三千多年,三千多年代代相傳,免不了有一些不正確的知見摻雜在其中,我們中國人常講「以訛傳訛」。

                    因此當我們讀《六祖壇經》的時候,我們知道《壇經》是唐朝時候的作品,距離現在至少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跟我們講三皈依已經不用佛、法、僧這個名詞。他跟我們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而不是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為什麼六祖不用佛、法、僧?我們想這大概是在唐朝那個時候,皈依三寶的觀念一定有很多人誤會。如果沒有人誤會,何必要這麼說?必然是有很多人錯會。一千三百年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產生了誤會、錯解,何況又經過一千三百年以後,今天我們講三皈依,人家要不錯會才怪。所以《壇經》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

                    六祖為我們解釋佛、法、僧三寶,「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教給我們「皈」,回歸。「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什麼叫「皈依佛」?剛才講了,「佛」是覺悟的意思,覺的反面是迷,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對眼前的生活環境,確實是迷而不覺。佛教給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覺悟,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裡講「三寶」有很多種說法,這個說法叫「皈依自性三寶」。不是你自性外面,自性外面的都靠不住,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

                    如果向自性外面去求,這是佛門裡所謂的「外道」。佛家講「外道」不是罵人,不是輕視別人。外道是什麼?你心外求法就叫外道。佛法教給我們從心性當中求,所以佛法叫「內學」。從自心裡面去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錯。向外求,一樣也得不到;向內求,有求必應。這個道理,不但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中國的儒家、道家也都說得很正確。

                    皈依三寶,真正的皈依處是依自性三寶。我們從迷惑回頭依自性覺,這句話說得很容易,可是究竟要怎麼做法?我們很想回頭,很想覺而不迷,可是偏偏迷惑顛倒。如果不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種講法就變成玄談,變成玄學,在實際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必須要曉得迷跟覺悟的現象是什麼,也就是迷的樣子是什麼,覺的樣子是什麼,換句話說,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哪些地方不一樣?。我們從這些地方能找到一條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處。

                    佛在經典裡面所顯示的,像《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他們所表現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到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他們表現這種身分。在日常生活當中,似乎跟我們沒有什麼差別,他也穿衣吃飯、也上班工作、應酬,這是跟我們相同的。相同裡面有不相同,不相同的在那裡?他的心清淨。事跟我們一樣,沒有一絲毫差別。我們每天工作八小時,他也工作八小時。我們在生活裡面天天生煩惱,他們在生活裡面天天生智慧,這就不一樣。我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煩惱,他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智慧。

                    怎麼曉得?不但在經典上所顯示的,而且我們的確得到了證明。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證明。他到黃梅去禮五祖的時候,曾經跟五祖說了一句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到這一句話有很深的感觸,他的心常生智慧,我們的心常生煩惱,這就是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

                    智慧怎麼生的?煩惱從那來的?我們只要把它搞清楚,就知道從那個地方回頭,依靠什麼,這就曉得了。煩惱從妄想、分別、執著裡生出來,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我們穿衣吃飯有妄想、分別、執著;每一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待人接物還是有妄想、執著,在這裡生煩惱、生七情五欲、生貪瞋痴慢,煩惱永遠不斷。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是輪迴心,六道輪迴從哪來?就是這個念頭造成的。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應酬,在造輪迴業。輪迴心造輪迴業,這就是迷,迷惑顛倒。

                    我們學佛,佛叫我們回頭,叫我們回歸,從這個地方回頭依自性覺。自性覺就是佛心、菩薩心、菩薩行,超越世出世間,是能超越。佛心是什麼?反過來就行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心。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生活是菩薩行,我們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薩行,我們天天應酬還是菩薩行。關鍵就在此地,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你要會把念頭轉過來。

                    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所用的是真心,「真心離念」,這是大乘經上佛常講的。「念」是什麼?妄想。妄想是妄念,真心裡沒有妄念,真心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活,生活清淨;清淨心工作,工作清淨;清淨心應酬,應酬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心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國土就清淨。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觀念上回頭,這條路就摸到了。

                    也許有同學說,「我要不想,我的工作還能做得成嗎?我做工作需要思考」。沒錯,當你工作的時候需要思考,你儘管去思考,工作放下來就不要再思考,工作放下來再去想就叫妄想。所以「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我工作範圍之內,除了我工作範圍之內的,我不再去想它,與我不相干。這樣,你的工作能做得好,你煩惱少、妄想少,智慧就增長。智慧增長,你的工作就會很順利,會做得格外的好,你生活也會更愉快。所以他增長智慧。我們也要學惠能大師,「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現在我們做種種工作需要思考,這是什麼?這是習氣。真正修行,這種思考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思考的程度會愈來愈淡薄。如果功夫成熟,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不需要思考,現在還沒有功夫就不行。為什麼不需要思考?智慧現前了,何必要思考!當你智慧沒有現前的時候還是離不開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範圍縮小,要把思考的程度減輕,讓你的智慧漸漸往外透露。你要是想得太多、太遠、太深,你的智慧就完全沒了,因為那是妄念,妄念障礙了智慧,這不可以不知道。

                    這是我們將覺跟迷的樣子搞清楚了,理論也略略明白了一些,必須要認真的做,要在這個地方真正下功夫。要學諸佛菩薩運用六根,眼見的都叫做色相,耳聽的是音聲,練習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起作用時,學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智慧。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真智慧。再學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修清淨心,是修禪定。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是修禪定。舌嚐味,鼻嗅香,六根對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不起心、不動念是禪定。定慧在那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在六根接觸六種境界當中修,這叫從「根本修」,這是高級的修行方法。

                    諸位讀《華嚴》,你看《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怎麼修行的?就是以此方法修行的,他們在這個上面用功,所以不拘束於形式。修禪定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我們因為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搞的是貪瞋痴;人家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起的作用是戒定慧。這就是為什麼人家常生智慧,我們常生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這是一定要知道的。從那裡皈?怎麼個依?你就曉得了。

                    我們來總結一下,大家印象就會更深一點。從妄想、分別回頭,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回頭,依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皈依佛」。

                    皈依佛懂得之後,再跟你講皈依法。「法」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見解、思想,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想法、看法。真實智慧現前,你的思想、見解才能正確;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你的想法、看法全是錯誤。我們初學一定要依靠經典,經典裡面所說的就是諸佛菩薩的看法、想法,這決定正確。依照經典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換句話說,佛在經上教我們怎樣做,我們就老老實學著怎麼做,這就對了。

                    由此可知,皈依佛這一條是總綱領,是原理原則,皈依法這一條是從日常瑣碎事項上教給我們如何修學,遵守佛的教誨。

                    佛的經論很多,我們是不是每一部經都要學習?不需要。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佛這些經典是當年教人的。一個人有困難、有迷惑,遇到釋迦牟尼佛向他請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顛倒的方法,告訴他離苦得樂的方法,以後記下來就成為一部經。可見得他就是從一次的指導就得利益,就解決問題。由此可知,一部經就夠,那裡要那麼多!這是決定正確。現在我們沒有遇到佛,佛這麼多經典,我們要依靠哪一部最好?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也是很困難的問題。

                    佛好比是一個大夫,我們都是病人,我們遇到了這個大夫,他為我們診斷、用藥,真的是藥到病除,解決問題。現在大夫不在,留下一大堆的處方(經典好比處方),我們是病人,這處方要是用對了,我們的病就好了,如果用的不對症,麻煩就大了。佛法確實如此。

                    所以經典上修行的方法若與我們的根機相應,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如果不相應,我們吃錯了藥,不但這一生救不了,還帶來更大的麻煩。諸位同修如仔細想一想我這個話,一定深深有所感觸。從什麼地方看?許多學佛的同修,沒學佛還滿好,一學佛的時候,煩惱多了,愈學麻煩愈多。個人的麻煩來了,家庭的麻煩來了,一大堆的麻煩都來了,那是吃錯了藥,那個藥不對症。

                    因此,法門的選擇在我們今天來講是一樁大事。我們沒有能力、沒有智慧,就好像自己害了病,大夫一大堆的處方擺在這個地方,沒人指導,這事情麻煩。要是碰運氣,,像買獎券中特獎不容易啊,沒有那麼幸運。這要靠真正有修有學的善知識幫助我們選擇法門。可是今天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不多,我們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認識。愈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愈謙虛,你問他,他會回答說:「我不會,我沒有智慧、我沒有能力、我沒有修持」。如是假的,他就會說「我行,我有智慧,我樣樣都行」。

                    今天我們都沒有能力辨別真假,哪是真善知識?哪是假善知識?這麻煩大。所以唯一可以走的路還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為我們現代人指出的一條路。如《大集經》上所說的,這是佛的預言(我們現在人講預言)。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這是距離釋迦牟尼佛滅度很近的時代;「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佛在《大集經》上給後來的學生做了一個指示。

                    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無論照中國或外國的說法都是末法時期。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兩千年以後,都是末法。佛講的「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今天修淨土,老實念佛,決定成功。這是遵照佛的指示。當然這是就一般根性而論。也有修禪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特殊的人物,不是普通人。我們想想我們的根性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嘗試學禪、學密,學其他的法門。如果覺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不是上上根人,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老實念佛,沒有不成就的。

                    特別是在我們讀了淨宗經論以後,仔細思惟研究,確實有道理。在「法」裡面,我們皈依淨宗經典,也就是在無量經典裡面,我們選擇淨宗「五經一論」這六本。這六本的分量都不多,這六本足夠我們一生受用,決不可以輕視這個分量很少。實在講這分量不少,若細講這六本經,十年都講不完,這是實在話。所以依這六本經來修行就可以。我們皈依法,「法」就選擇淨土五經一論,這非常踏實。

                    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在緣起裡面提到行門的五個科目,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必須遵守的五個守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都是淨宗五經一論所說的。這五個科目好記,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與佛所講的話對照一下,相應不相應。如佛所說,這是正確的,我們沒做錯、沒想錯;與佛說相違背的,我們就講錯、就做錯了。以此來檢驗、修正自己的生活行為,我們是否真正抓住了綱領。

                    「皈依僧」,「僧」是清淨、和合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特別是淨宗著重在修清淨心。「僧」,除了清淨之外,還有「六和」的意思。皈依誓詞中,「皈依僧,眾中尊」,「眾」用現代話來講是指團體、社團。這世界上的社團很多,從小的地方說,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社團,就是一個團體。佛告訴我們,學佛人的團體在所有一切團體裡最值得尊敬與讚歎,為什麼?它是模範社團,可以做所有社團的榜樣。它的特點在那裡?就是大家都能和睦相處,是一個和合的團體。團體就怕不和。他們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見和同解」,我們今天講建立共識,這非常重要。我們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這是一個團體和睦的基礎。

                    特別是在這兩天我們會見澳洲政府的兩位官員,他們都很慈悲善良,實在非常難得。告訴我們,「澳洲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多元化,各種種族,各種不同宗教信仰,如何在異中求同,建立共識,這非常重要。這兩天我們接觸,大家都有這個共識,非常難得。使我們在這個地區將來能夠團結、發展,真實的基礎就是這一個理念。

                    第二個是「戒和同修」,這個意思就是守法。尊重別人、尊重法律、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彼此互相尊重而沒有排斥,就能夠合作,能夠互敬互愛、互助合作,社會才能夠繁榮,才能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

                    我們佛法六和敬是講這個道理,所以這樣的團體在所有團體裡是最尊貴的。所以「皈依僧,眾中尊」,我們要向這個目標去努力。別人不尊敬我們,我們尊敬他們;別人排斥我們,我們愛護他們,要用時間、要用真誠,來感化他,這樣才能達到和睦相處的目標。要有耐心,要有真誠,「僧」有這個意思。

                    所以皈依三寶是皈依覺正淨,這是三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覺心,就是覺悟,就是正知正見。所以講覺正淨,實在說是一而三,三而一,都是講我們的真心本性。

                    可是中國自古以來在佛法裡有十個宗派,有無量法門,宗派法門不管怎麼多,修行的方法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就是覺、正、淨。一般來說,禪宗、性宗(法性宗)從覺門入,所以禪宗的目標是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在覺、正、淨中走「覺門」。禪宗以外的,講教下,像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宗、三論宗都是從經典裡入門的,這是走「正門」。用經典的教訓、理論、方法,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是走正門。我們淨土宗完全用念佛修清淨心,所以我們是走「淨門」。

                    「覺門」要上根上智才走得進來,不是上等智慧,他開悟不了。「正門」要很長的時間,就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花很長的時間才進得來;中、下根性的人就能進得來,但時間太長。淨土宗好,不必上上根基,也不要花那麼多的時間,一句「阿彌陀佛」修清淨心也能進來。像我們一個講堂三個門,在門外不一樣,進門都一樣了,無論從哪個門進來都相同,所以一進來,覺、正、淨統統得到,統統具足。所以諸位細心去想想,還是這個方法高明,這個方法是一切諸佛讚歎,就是它太方便,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需要浪費很多時間,的確是最殊勝的法門。這是把皈依,怎麼個皈?怎麼個依?跟諸位說清楚、說明白了。

                    除了「自性三寶」之外,還有「常住三寶」,這就是形像。在形式上,佛的形像是佛寶,經典是法寶,出家人是僧寶。形式上的三寶有沒有用?很有用處。什麼作用?提醒我們。如果沒有這個三寶,今天跟大家雖然是講得很詳細、很明白,下樓就忘了,過兩天就完全都沒有了,就又回去了。因此供養三寶的功德利益就太大了。我們家裡供養佛像,一見到佛就想到我要自性覺,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學佛菩薩,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看到佛像想到這個才管用,這才是佛像的用處。不是叫你天天香花、水果供養,給他磕頭,那個一點用都沒有。你以為那樣佛菩薩歡喜,佛菩薩早就跑掉,這諸位要曉得。

                    佛菩薩希望我們覺悟,不希望我們迷信、迷惑顛倒,把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錯了。所以要知道供養佛像的意思在此地,提醒我們自己覺而不迷。見到經典,我們立刻就想到正知正見,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淨而不染,讓他來提醒我們,這利益就很大。所以住持三寶有這樣的功德利益。所以一看到出家人,我要修清淨心,我要六根清淨,我要跟大眾和睦相處。因此住持三寶就很有必要。它是三寶的形相、樣子,但是要注意,要有實質的內容,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沒有實質內容,光是「樣子」不行,這得不到利益。大家明白這個道理,曉得怎麼下手,這叫「傳授三皈」。這是把三皈傳授給大家。

                    這是三皈的內容,這非常重要。另外一個是形式,形式是拜老師。形式實在講就是在佛菩薩形像面前,我發願,我宣誓,我從今天起一定要這麼做,你是發這個心。有個出家人給你作證明、作見證,證明你確實發過這個誓願。你發願一定要這樣做法,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這是給你作證明。這個儀式簡單而隆重。現在有許多很複雜的三皈儀式,儀式做一、兩個鐘點,什麼意思不曉得,糊裡糊塗皈依,皈依之後也糊裡糊塗過日子,這與佛法的教義完全相違背。

                    真正回過頭來依靠自性三寶,那個人完全變了,我們今天一般講改造命運,甚至於說改造體質。命運、體質真的都可以改變,那個心一回頭的時候,完全就變了,就不一樣。所以儀式簡單隆重。我們一般採取的儀式是採用弘一大師從《戒經》裡面節錄出來的三皈儀式。弘一大師告訴我們,釋尊當年在世為弟子們傳授三皈就是用這個儀式,所以我們也採取這個儀式。

                    昨天我們也曾經跟布里斯本那邊的同修做了一個三皈的儀式,也略略的說了一些,沒有這麼清楚、明白。因為這一次同修們希望留一個錄影帶,讓大家知道三皈的真實意思與三皈的修學。所以我們總結到三寶,如果不落實在三寶上,有很多同修覺得,「法師,你講的都是一些理論,我還是沒有依靠」。他必須要找一個依靠才放心,我們也要滿他的願。我們皈依佛,皈依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正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期望。皈依法,我們皈依《無量壽經》。皈依僧,我們皈依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兩位是僧寶。

                    所以以後有人要問,「你們有沒有皈依?」「我們皈依三寶」。「你們皈依哪一位法師?」「我們皈依阿彌陀佛大法師,我們是彌陀弟子」,這就沒錯。我給你們作證明的,「誰給你證明?」「淨空法師為我作證明」,我給你們作證明,這完全正確。而不是說「我皈依淨空法師」,那就錯了,就大錯特錯,這個我過去在三皈的時候常常講。

                    我們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皈依某一個人,你把佛法僧團分化掉、分裂掉,這過失就很重,要依照《戒經》結罪,這是破和合僧,墮阿鼻地獄。所以一定要知道不是皈依某一個人,這一個人是代表僧團傳授三皈,給我們作證明的,這就對了。若從《壇經》上看,這至少有一千多年的誤會,所以必須要澄清,然後我們自己才有一條生路,這非常重要。

                    三皈傳授,我就講到這裡,謝謝諸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法师说得太好了!可是婴儿不会语言,一个字也没听懂,怎么‘真正认识到“皈依三宝”‘?
                    • 这属于“结缘皈依”,让孩子从小与佛结个缘,“一历耳/眼根,永为道种”。
                    • 婴儿确实没有真正皈依,只是结个缘而已,不过很多皈依三宝的成年人也没有真正皈依。
            • 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皈依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