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佛教是富有平等观念的宗教,针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的森严的等级制度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倡导男女平等,众生平等的思想。在世界几大宗教中,佛陀第一个建立女众僧团,接纳女众出家修行,让女众享有宗教信仰、生命解脱的权利,这是佛陀彻底悲心的流露。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佛教的妇女观
2009年12月18日 大智法师 点击:次

佛教创立前的印度社会,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构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这种极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下,女性没有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权利,并被认为是虚伪和罪恶的化身。

佛教是富有平等观念的宗教,针对当时不平等的制度,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倡导男女平等,众生平等的思想。在世界几大宗教中,佛陀第一个建立女众僧团,接纳女众出家修行,让女众享有宗教信仰、生命解脱的权利,这是佛陀彻底悲心的流露。

佛教经典《起世因本经》认为:人的本来面目是全身充满光明,以喜为生,并且能纵横太空,能自性生殖,没有性别差异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被贪欲所摄服,开始贪着美味,故而本体光明渐渐消失,皮肤变粗,性别产生。佛教认为男女两性在人类的产生,是道德蜕化的产物。认为两性在人类繁衍过程中起着同样的作用,具有同等的地位。

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更是主张众生同一本体,无二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将来都会成佛,不轻视任何众生。认为男女性别差异是次要的,而心性的觉悟才是最主要的。《涅磐经》云:“若有不能自知佛性者,我说是等然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为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为男子”。所以完美的道德需要超越性别、超越相对、超越性别界限。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因缘,佛陀虽将主持正法的重任赋予比丘,但丝毫没有忽视比丘尼僧团的建设,而且对比丘尼修行证道的能力给予充分肯定。佛陀在世时,很多女性出家都证得阿罗汉果,如大爱道、莲花色比后尼等。有一位比丘尼名叫凯玛,出家短时间内就证得阿罗汉果,并由于聪慧、博学、多闻、能言善辩且独具卓见、而享有很高的名望,佛陀把她列为女弟子中智慧第一。佛陀的姨母大爱道,请求佛陀准许她进入大般涅磐。佛陀要求她显神通,以打消那些怀疑女性智慧和果证的人的疑虑。大爱道遵行了,她显示的神通一点也不比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逊色。佛教经典中还记载了龙女8岁成佛、胜曼夫人作狮子吼、天女为舍利弗说法等等。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所参礼者,也有不少杰出女性。这些事例证明了女性不是精神境界发展或证得无上圣果的障碍。在中国千百年来的佛教史上,也出现了无数优秀的比丘尼。如彻悟玄机,言下大悟的末山尼;生死自在,来去自如的玄纱尼;精通教理,说法无碍的道馨尼;克尽告行、志若冰霜的善纱尼等,她们都在中国佛教史上谱写了丰富的篙章。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慈悲。在大乘佛教传播的区域,慈悲最大、最深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多以柔和慈忍的女佛形象出现,如寺院塑造的观音象,有漂海观音、送子观音、白衣观音等。观音菩萨于一身心现千手千眼,根据众生的不同需要,化现不同形象度化众生,所谓应以何身得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的形象示现,说明了女性在佛教中的地位,也是佛教对女性的莫大鼓舞。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认为,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的根本,而其中教女尤为关键。他说:“若无贤女,何由有贤母,无贤母,又何由而得贤善子女呢?”这看似平常的道理,其实包函了深广的因果理则,更说明了女性对家庭和社会有着重要的责任和地位。

当今世界正向着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迈进,社会倡导民主、自由、开放。新时代要求具有更高素质的女性,妇女群体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作为女性,不仅要当好贤妻良母,还要成为社会的中贤力量。时代呼唤着女性自强、自尊自立、充分发挥女性的本具的慈爱、贤惠、柔和、坚忍的美德;克服女性可能出现的自卑、脆弱、多疑等弱点,加强学习,增长见闻,不断的提高素质与修养。祈望天下的女性同沐佛恩,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贡献应尽的力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有推崇儒家地么?老孔为什么不谈女人? 讨厌女人,不懂女人,不愿谈,吃过亏,反正就是没什么语录。一个没怎么谈过女人的思想家,思想也不能称为完整的思想。
    • 谁都谈的话题都说滥了,孔夫子另辟蹊径,不行吗?
      • 孔子那个年代,都谁谈过? 怎么就滥了?
    •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敫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看贴不仔细,老孔的思想里,没有什么谈到女人。所以他的思想只能是半本。不是全本。
        • 人家那是谦谦君子,留下一半的活计让后人继续。
          • 好,你基本同意我的论点,老孔出了半本。 剩下半本,谁讲的最好?
            •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着你呢。
              • 再抛惊人论点,耶稣 没有爹,有妈,对女人很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很慈悲,很博爱。这就是下半本。
                • 全世界的人,都是他的可怜的孩子们。可以为他们去死,犯了再混蛋的错,只要认他,也是可以原谅的。
                  • 以我观察,干过坏事的,需要忏悔的,缺少母爱的,受过欺负的,想哭述的,恋母的 等等吧, 这样的人比较喜欢耶稣。所以再夸张点,又单列出一派,天主教,圣母比耶稣还大。
                • 一本男人经,一本女人经,放到一起全部学会,就成了神经
                  • 哈,你懂了,恭喜你。
    • 孔子不谈女人?孔子就那一句者名的语录就不需要再多谈了,“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多么精炼。。。
      •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嗯,你的这个是标准版。。。我觉得这应该算是比较有名的语录吧
          • 还不算,据说这才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没有考证过
        • 结论---老孔没有碰上好的女人,碰上的可能都是幸福家庭里那道号的女人。遗憾,遗憾呀
      • 数千年来孔老二的这句名言被误读了。老孔的原意是感叹:唯老婆与孩子难养也,体现出一家之主的责任感。。。
        • 被幸福家庭给糟蹋过就糟蹋过吧,你也不必替孔老二多解释。。。越是语录性质的话,一般都是从吃亏中得来地。。。
        • 能喊出 “孔老二”的,脑袋都被门夹过。文革流毒呀,现在还没治好。 老孔还是要尊敬点滴。
          • 老大,俺们村向来管仲尼大叔叫老二,与文革不搭界。。。
            • 过去,有一段时间,全国专管老孔叫“孔老二”,这快成专用 贬损老孔的术语了,以后不要再用了。省的来自港澳台的同胞笑话咱 国男 没文化,没传承。净丢脸!
              • 现在人人是圣人,不分老大老二了。
                • 有点看不上你,你怎么看什么拜什么,没点骨头涅? 你拜的那些东东,都是假滴。就这样还谈什么自信。笑话!
                  • 有拜真神的吗?那个是真神?
            • 就是,管那英国女皇就叫二妞。
        • 2奶与子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不好意思,就研究了男人经。
        • 你还算是good boy, 女人还是要知道一点滴。 不然不完整。
    • 儒家根本不需要被推崇。中国人骨子里都是儒家思想,不管承认与否。
      • 同意一部分。老和尚,尼姑们 都不喜欢你。
    • that's why he is a half Philosophy
      • 哎呦,我的论点 又多了一同意滴。
        • this is well known...
    • 我在想:
      每个思想家也好,哲学家也好,都是有其时代背景和其认识的局限性,所以他的理论总是能找到缺陷的,就像人无完人一样。不管怎样其理论能够自成体系,自圆其说,受到了推崇,说明在当时是顺应或者是被利用了作为一个潮流,孔孟学说对社会形态的推进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的框架。请指正
      • 您这一本正经的,说到点子上,有点唯物历史观的里面对伟人,英雄局限性的理解。想法很好。
        • 对不起,跑题了。哪个是理解女人的思想家?有点好奇
          • 楚留香
          • 韦小宝。
          • 看贴不仔细,上面我刚抛出的论点, 耶稣很懂啊,真得很懂。
            • 其精髓就是(#5756745@0)
              • 学习过了,谢谢,可是这上下半本兼容么?
                • 不能说兼容,对同样东西的论述,有很多冲突, 观察的角度不同,好比两个盲人摸象。东西方文化冲突 和这个 有相似性。
                  • 这个没错,观察的角度不同,有利于换位思考
                    • 好,大体认可就可以了,不期望,能一次就全懂了。
                      • 不过,这点我倒是觉得很简单,不难理解,文化冲突本来就这么回事
            • 我理解耶稣讲的都是爱,可是耶稣是存在的么?因为我不知道。但是爱确实涵盖了所有的美好感情
              • 作为人,他是存在过滴。
                • 那可不可以说耶稣是真正的思想家,孔子只不过是男权的代言人?
                  • 还是没真正理解,自己不是刚说了二人都有局限性嘛。 什么家的都是后人评的。
                    • 要勇敢地承认 耶稣,老孔也有局限性,不要怕。帕什么?!
                      • 首先我勇敢的承认,我自己比较有认识的局限性
                        • 您这一定有过组织生活吧? 这么快就自我批评上了,要自尊,自爱,ok? 然后才可 和认错了祖宗的国移们 大战。
                          • 我从来也没有想过和谁战斗,说实话。不是心灵感悟么?随便谈谈我的体会,才疏学浅,有自知之明而已
                            • 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要有志向,用大锤很敲 他们的脑壳。 把落水的国移们拉出来,经济上要给他们口饭吃,精神上,要鼓励他们戒毒。
                              • 安全帽戴好了吗?
                                • 快过节了,我得去发红包了,发完再聊。
    • 我看,把孔子的话改成:“唯女子与男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也没错 。男女都有君子小人之分。
      • 加两个小字,唯小女子与小男人。。。
        • 大中小比较难以鉴定,一棍子打死,才符合思想家的理论
    • 有些道理。但是奇谈怪论。
    • 这跟他生活的时代有关。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是很少篇幅提到女人。
    • 佛教中的女人观(引用)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但佛经接着称有一神明名叫作瓶天子,他要助释迦脱离这个环境。「尔时作瓶天子,复于一时发如是念,此之护明菩萨大士,在于宫内,极意欢娱,今时已至。护明菩萨宜早出家,我今可为彼大士故劝请,令出厌离五欲舍家出家」(佛本行集经卷第十五)。神明出现之事是假,释迦已经厌恶这种环境而舍家出家可看成是事实。我们可再引用佛经予以证实。某晚,释迦忽然醒来,见诸女子的形状简直非人,「太子即从座起,遍观妓女及耶输陀罗,皆如木人,譬若芭蕉中无坚实,或有倚伏于乐器上,臂脚堕地,更相枕卧, 鼻涕目泪,口中流涎,又复遍观妻及妓女,见其形体,发爪髓脑,骨齿髑髅,皮肤肌肉,筋月永肪血,心肺脾肾,肝胆肠胃,屎尿涕唾,外为革囊,中盛臭秽,无一可奇……我今当学古昔诸佛所修之行,急应远比大火之累」(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二)。

      以上对女人的各种污秽描写,方可说就是佛教的「妇女观」。以后佛教和尚在修行时,常用此种观念想法来挡阻女色的诱惑,佛教称此为「不净观」。其实,释迦本人及其弟子中的若干人是有「结婚」经验的。以后他们厌弃家庭,飘然一人出家修行,因此,他们对女人能作「不净观」。但以后的和尚们,特别是从小便出家的人(中国佛教称此为童贞出家,以别于中年出家者),既无「结婚」的经验,而硬要他对「妇女」实行不净观,真不知从何「净」起?太残忍了!释迦尽情享受了肉欲快乐之后,身体疲乏,导致精神不振,顿觉人生无常。于是,突然一变,想出去追求心灵上的宁静喜乐与平安了。这个从「肉」到「灵」的大转变,或可看成是释迦出家的最重要原因。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佛教是富有平等观念的宗教,针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的森严的等级制度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倡导男女平等,众生平等的思想。在世界几大宗教中,佛陀第一个建立女众僧团,接纳女众出家修行,让女众享有宗教信仰、生命解脱的权利,这是佛陀彻底悲心的流露。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佛教的妇女观
        2009年12月18日 大智法师 点击:次

        佛教创立前的印度社会,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构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这种极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下,女性没有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权利,并被认为是虚伪和罪恶的化身。

        佛教是富有平等观念的宗教,针对当时不平等的制度,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倡导男女平等,众生平等的思想。在世界几大宗教中,佛陀第一个建立女众僧团,接纳女众出家修行,让女众享有宗教信仰、生命解脱的权利,这是佛陀彻底悲心的流露。

        佛教经典《起世因本经》认为:人的本来面目是全身充满光明,以喜为生,并且能纵横太空,能自性生殖,没有性别差异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被贪欲所摄服,开始贪着美味,故而本体光明渐渐消失,皮肤变粗,性别产生。佛教认为男女两性在人类的产生,是道德蜕化的产物。认为两性在人类繁衍过程中起着同样的作用,具有同等的地位。

        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更是主张众生同一本体,无二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将来都会成佛,不轻视任何众生。认为男女性别差异是次要的,而心性的觉悟才是最主要的。《涅磐经》云:“若有不能自知佛性者,我说是等然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为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为男子”。所以完美的道德需要超越性别、超越相对、超越性别界限。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因缘,佛陀虽将主持正法的重任赋予比丘,但丝毫没有忽视比丘尼僧团的建设,而且对比丘尼修行证道的能力给予充分肯定。佛陀在世时,很多女性出家都证得阿罗汉果,如大爱道、莲花色比后尼等。有一位比丘尼名叫凯玛,出家短时间内就证得阿罗汉果,并由于聪慧、博学、多闻、能言善辩且独具卓见、而享有很高的名望,佛陀把她列为女弟子中智慧第一。佛陀的姨母大爱道,请求佛陀准许她进入大般涅磐。佛陀要求她显神通,以打消那些怀疑女性智慧和果证的人的疑虑。大爱道遵行了,她显示的神通一点也不比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逊色。佛教经典中还记载了龙女8岁成佛、胜曼夫人作狮子吼、天女为舍利弗说法等等。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所参礼者,也有不少杰出女性。这些事例证明了女性不是精神境界发展或证得无上圣果的障碍。在中国千百年来的佛教史上,也出现了无数优秀的比丘尼。如彻悟玄机,言下大悟的末山尼;生死自在,来去自如的玄纱尼;精通教理,说法无碍的道馨尼;克尽告行、志若冰霜的善纱尼等,她们都在中国佛教史上谱写了丰富的篙章。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慈悲。在大乘佛教传播的区域,慈悲最大、最深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多以柔和慈忍的女佛形象出现,如寺院塑造的观音象,有漂海观音、送子观音、白衣观音等。观音菩萨于一身心现千手千眼,根据众生的不同需要,化现不同形象度化众生,所谓应以何身得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的形象示现,说明了女性在佛教中的地位,也是佛教对女性的莫大鼓舞。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认为,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的根本,而其中教女尤为关键。他说:“若无贤女,何由有贤母,无贤母,又何由而得贤善子女呢?”这看似平常的道理,其实包函了深广的因果理则,更说明了女性对家庭和社会有着重要的责任和地位。

        当今世界正向着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迈进,社会倡导民主、自由、开放。新时代要求具有更高素质的女性,妇女群体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作为女性,不仅要当好贤妻良母,还要成为社会的中贤力量。时代呼唤着女性自强、自尊自立、充分发挥女性的本具的慈爱、贤惠、柔和、坚忍的美德;克服女性可能出现的自卑、脆弱、多疑等弱点,加强学习,增长见闻,不断的提高素质与修养。祈望天下的女性同沐佛恩,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贡献应尽的力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可否说:佛教先把女人打成‘妖孽’,然后再发慈悲让众女子拜到在佛下?
          • 没有,佛教是从不会做这种人我对立的事情的,女人和男人一样平等的,南无阿弥陀佛!
            • 谢谢回答。
      • 不净观,白骨观是佛门中专修出世的沙门法,简单的说,没有强烈的出离心跳出六道轮回的人是不适合此法的,佛门非常注意因材施教的,修行的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沙中盖不了高楼,南无阿弥陀佛!
      • 人不是有在生活极其痛苦或是遇到巨大的挫折时才会想到出家,而做为王子的释迦牟尼有着幸福的家庭知优越的生活,他为什么会抛下深爱的妻儿出家呢?出家不是逃避人生痛苦的,而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痛苦.南无阿弥陀佛!
        悉达多太子当年曾出去巡游,但透过世人种种生活的表面看到的却是人们生、老、病、死等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深深体会到,这人的一生,纵使衣食无忧,爱侣相依,但却无法超越生、老、病、死时给人带来的痛苦,并且通常都是痛苦和烦恼多于快乐。但人们对于生、老、病、死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无法以平常心来面对,却要贪求短暂快活不实的人生。既然苦多乐少是普遍的现实,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难道这些痛苦真的不能去除吗,于是王子为了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于是出家修道。
        • 这也是一种解释。
        • 佛教对俗家弟子是怎么定义的呢?
          • 佛教称俗家弟子称呼有多种,按对象可分为:受过五戒的男性——优婆塞;受过五戒的女性——优婆夷;受过皈依但未受戒的——居士;未受过皈依但是信仰佛教的——施主、信士。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不信佛法的也请看看没坏处
            • 浏览了一下,文字很好,通俗易懂,非常感谢!我前面提这个问题是有感于很多名人不能舍弃红尘中的浮华生活,却又已皈依佛门成为俗家弟子,如李连杰,成龙,王菲什么的,有点不明所以然。
              • 文艺界的信佛的很多,因为他们在那种环境里更能感到名利的无常变化吧,其实在家学佛是非常利于修"六度万行"的地方,因为我们接触的环境更复杂,但是对于解脱道来说比较难.南无阿弥陀佛!
                • 谢谢。也许那样做只是一个精神的理疗而已,如果不能放弃,如何得道?
                  • 要真想解脱就要学会放弃,佛法讲"舍得",没有舍就没有得,所以我们学大乘的一定也要在发菩提心的前提下学小乘的解脱道,非常实用,在家也可以学舍,布施/放生都是很好的方便法门,南无阿弥陀佛!
                    • 明白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