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打坐有很多方法,气功/道教/印度瑜珈都有各自的方法,"止观"是佛门训练禅定的方法,是指导在打坐的时候如何"用心" (见内),心魔出现多是指在禅定中因为习气(前面的十大魔军)和业力"看"到了一些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如何修止观---智中法师

学佛修行的人必须以正念来调练自己的心,这如同驯伏野马,再健壮的野马未经训练,整日只会狂野的四处乱跑,是不能从事任何工作的。未经训练的心也是一样,即使学过不少经论,能谈玄说妙,头头是道,但是心却不听招呼,总是散乱脱序、情绪起伏、烦恼不断,这样不但无法得到解脱,还可能会对自己及周遭的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大多数未经禅修调伏自己的佛教徒可能急于寻找名师,希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法门(当然最好是又快速又简便、又不花力气的);或者急着行善积德;或者拼命去听课,搜集数据,沉溺于佛法知识理论当中;或者寻名摘句以资谈柄、以助笔势,而唯恐天下不知;或者老是想要与人辩论,乃至好为人师。心安不下来,只能向外攀缘,而无法向内觉照,反观自省,调伏烦恼。实在没有定,心散乱而无堪能性,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最多成就小小的闻慧,或世间一些散善,而不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的!散乱心、有所得心所作之善法,功德不真且会失坏,甚至成为障道因缘。

从来没有安静坐下试着专注的人,可能会误以为自己的心一向是平静而专注的。不过,一旦当我们试着静坐,强制自己把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目标(所缘境)上,就会发觉我们的心是多么的混乱、亢奋、焦躁或是松散、迟缓和无力。有人认为自己的心有所谓的「自由意志」,但如果想要集中注意力都办不到,就知道自己的心不是自由的。未经禅修提升的心,为烦恼所束缚,是不听招呼的。

其实初学佛法就应该先下一番功夫训练自己的心,不过心的训练与调节,从学习了解到实践成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心一向为境界所转,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从没有刻意去约束过的;现在忽然间叫它不要动,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以及种种种种因缘的配合(善知识的教导更是重要),而中间一定会有种种坎坷曲折、因缘不顺,习气烦恼的起伏等等。因此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应该保持不急不缓的心态,不怕重复,耐心的坚持静坐,修四念住训练来调整我们的心。

大智度论说一个譬喻:「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我们这个心,从久远以来的活动就像蛇似的,现在要有一个所缘境修止,叫它定下来,它就直了。所缘境就是选一个令心注意的地方。很多境界都可以作为所缘,但是最通常、最普遍、的所缘境,就是息。我们这一口气呼出去、又吸进来叫做息,为什么称之为「息」呢?因为呼出去以后,它不会无穷无尽的呼,到时候就停下来了,停下来还没有吸的时候,叫做出息。出息的时间当然是不长,然后就吸,吸进来还没有出,就是入息。就是用这个息作你的所缘境。当盘上腿坐下来,身体各部分都调整到正常了,心里默念两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不要去攀缘外面的境界,就把自己这一念心,安住在息那里不动。呼吸它是出、是入、是长、是短,它自己安排,你不要管它,就只是知,注意这息在出在入,知道息是长、短,就负责这一件事!一直注意,慢慢就没有妄想,心就寂静下来。

不过有时妄想来了,就不知了,那可以加上「数」,你在出息或入息这个地方计数,出的时候数一,再出的时候数二,再出就数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倒过来数,或者一、三、五、七跳着数。只要你常常数,熟能生巧,就使令心安住不动。

若修止实在有困难的时候,力量只能到达这里,就不要继续止了,就改变一个题目。可以背《金刚经》,或者念大悲咒,或者思惟一段法义,千万不要任由妄想纷非;当然最好是转而修观。

观:梵语毘钵舍那(vipawyana),译义为观,《解深密经》说观是:『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解深密经》卷3,大正16, 698a)。所以,慧是以观察抉择为特性的。以修无我观为例,当修止寂静住一段时间后,心里面就观察抉择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都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观就是观察诸法的真理,我们想转凡成圣,就是要修见真理的观。因此在佛法的立场来看,修观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修观又需要假借止的帮助,观才能够有作用。修止也需要、修观也需要,而不能够单修一种。但是初开始应该多修止是对的,因为初开始多修止容易生欢喜心,使令你自动地愿意继续修下去。不过多数修止观久一点的人会欢喜修止而不欢喜修观,因为修止若有一点相应了,虽然还没有轻安乐,但身体感觉到舒服,因此就继续安住在止的所缘境上,不愿意修观。

不过也不要一直相续不断的修观思惟,思惟一刻钟,最多三十分钟,就停下来住在那里不动而修止,一段时间后再修观。一方面使心休息一会儿,一方面在那里明静而住,增长定力。寂静力量增长以后,思惟力量也随着增长强大,应该如此交替的运作;其实修观也能支持正念,毘钵舍那也能帮助奢摩他的,不过不论修观或明静而住,止观所缘境一定要明明了瞭显现出来。止与观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又有着相须的关系,如《杂.464经》:「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大正2,118b)有人多修观,有人多修止;有人先修止后修观,也有先修观后修止;但止与观一定要反复、交替地修。

修止观时最重要的是行者的心态,正确的心态应该是轻松平静与舒畅,而不要过度专注,不要想去控制,不要期待,也不要强迫或是约束,只是正知正念。不要试着去创造什么,也不应拒绝(否定)已经发生的,只要注意,现在当下所生起的,不要回顾过去,不盼望将来,这些只会造成疲劳与散乱。想要创造什么境界是贪心,拒绝已经发生是瞋心,不能觉知正在现起或者已经停止现起,这是愚痴。因此不论境界现起或是停止现起,不要忘记正知,只有当觉知心没有贪瞋痴时,正念才会生起。

行者必须时常检视禅修的态度,但不要评断,不论是好的或是坏的,都是禅修的经验,承认接纳它,观察它是无常无我的,然后就轻松的放下。如果一心只期待好的经验,而完全不能接受一点点不愉快的经验,这样正确吗?法是这样的吗?不要只是期待愉快的经验,也不要因不接受一点点不愉快而焦躁不安,否则很难进入禅修状况。

如果心疲劳坐不住,多数是禅修的方法、心态出了问题。有时是心紧张无法禅修?还是因心疲劳而心神不足?这时候要检点我们禅修的方式及心态:有没有等待什么发生?希望什么?或希望什么不会发生?不应故意造成每个自己意愿所发生的,只要努力了知正在生起的而不增不减。

不想让妄想扰乱,并不是采取什么手段去防止妄想,而是练习在任何时候妄想的生起,能够觉知。时时关照心在做什么,当觉知任何非自己所缘的境界生起时,应立刻观察所它是无常无我的,然后再回到所缘;当昏沉时可以修观或修光明想;而当明静而住不昏不掉时,应维持舍心,莫因过份集中而紧张。

禅为守智藏 功德之福田 禅为清净水 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 能遮烦恼箭 虽未得无余 涅盘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 摧碎结使山 得六神通力 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 觉观风散心 禅定能灭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请教十大魔军是哪10大?怎么对付?
    • here
      • 天哪,你老真厉害。
    • 赫赫,楼主最好定义一下,到底想知道哪里的魔军的破解法,否则就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答案,不过从中增长不同类型的知识也很好,南无阿弥陀佛!
      • 当然想要知道的全面一点了。望您赐教。
        • 俺只知道<小止观>里的十大魔军:贪欲为初魔军,忧愁为第二魔军,饥渴为第三魔军,渴爱为第四魔军,睡眠为第五魔军,怖畏为第六魔军,疑悔为第七魔军,嗔恚为第八魔军,利养虚称为第九魔军,自高慢人为第十魔军,其破除 魔恼 的办法,一为 修止 ,二为 修观 .南无阿弥陀佛!
          • 用止治病法是不是俗称的打坐,如果有心魔的时候是像瑜伽呼吸法一样打坐,还是要念地藏经?可不可以推荐一个地藏经的网页。网上很多,不知道该念那一段?
            • 打坐有很多方法,气功/道教/印度瑜珈都有各自的方法,"止观"是佛门训练禅定的方法,是指导在打坐的时候如何"用心" (见内),心魔出现多是指在禅定中因为习气(前面的十大魔军)和业力"看"到了一些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如何修止观---智中法师

              学佛修行的人必须以正念来调练自己的心,这如同驯伏野马,再健壮的野马未经训练,整日只会狂野的四处乱跑,是不能从事任何工作的。未经训练的心也是一样,即使学过不少经论,能谈玄说妙,头头是道,但是心却不听招呼,总是散乱脱序、情绪起伏、烦恼不断,这样不但无法得到解脱,还可能会对自己及周遭的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大多数未经禅修调伏自己的佛教徒可能急于寻找名师,希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法门(当然最好是又快速又简便、又不花力气的);或者急着行善积德;或者拼命去听课,搜集数据,沉溺于佛法知识理论当中;或者寻名摘句以资谈柄、以助笔势,而唯恐天下不知;或者老是想要与人辩论,乃至好为人师。心安不下来,只能向外攀缘,而无法向内觉照,反观自省,调伏烦恼。实在没有定,心散乱而无堪能性,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最多成就小小的闻慧,或世间一些散善,而不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的!散乱心、有所得心所作之善法,功德不真且会失坏,甚至成为障道因缘。

              从来没有安静坐下试着专注的人,可能会误以为自己的心一向是平静而专注的。不过,一旦当我们试着静坐,强制自己把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目标(所缘境)上,就会发觉我们的心是多么的混乱、亢奋、焦躁或是松散、迟缓和无力。有人认为自己的心有所谓的「自由意志」,但如果想要集中注意力都办不到,就知道自己的心不是自由的。未经禅修提升的心,为烦恼所束缚,是不听招呼的。

              其实初学佛法就应该先下一番功夫训练自己的心,不过心的训练与调节,从学习了解到实践成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心一向为境界所转,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从没有刻意去约束过的;现在忽然间叫它不要动,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以及种种种种因缘的配合(善知识的教导更是重要),而中间一定会有种种坎坷曲折、因缘不顺,习气烦恼的起伏等等。因此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应该保持不急不缓的心态,不怕重复,耐心的坚持静坐,修四念住训练来调整我们的心。

              大智度论说一个譬喻:「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我们这个心,从久远以来的活动就像蛇似的,现在要有一个所缘境修止,叫它定下来,它就直了。所缘境就是选一个令心注意的地方。很多境界都可以作为所缘,但是最通常、最普遍、的所缘境,就是息。我们这一口气呼出去、又吸进来叫做息,为什么称之为「息」呢?因为呼出去以后,它不会无穷无尽的呼,到时候就停下来了,停下来还没有吸的时候,叫做出息。出息的时间当然是不长,然后就吸,吸进来还没有出,就是入息。就是用这个息作你的所缘境。当盘上腿坐下来,身体各部分都调整到正常了,心里默念两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不要去攀缘外面的境界,就把自己这一念心,安住在息那里不动。呼吸它是出、是入、是长、是短,它自己安排,你不要管它,就只是知,注意这息在出在入,知道息是长、短,就负责这一件事!一直注意,慢慢就没有妄想,心就寂静下来。

              不过有时妄想来了,就不知了,那可以加上「数」,你在出息或入息这个地方计数,出的时候数一,再出的时候数二,再出就数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倒过来数,或者一、三、五、七跳着数。只要你常常数,熟能生巧,就使令心安住不动。

              若修止实在有困难的时候,力量只能到达这里,就不要继续止了,就改变一个题目。可以背《金刚经》,或者念大悲咒,或者思惟一段法义,千万不要任由妄想纷非;当然最好是转而修观。

              观:梵语毘钵舍那(vipawyana),译义为观,《解深密经》说观是:『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解深密经》卷3,大正16, 698a)。所以,慧是以观察抉择为特性的。以修无我观为例,当修止寂静住一段时间后,心里面就观察抉择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都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观就是观察诸法的真理,我们想转凡成圣,就是要修见真理的观。因此在佛法的立场来看,修观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修观又需要假借止的帮助,观才能够有作用。修止也需要、修观也需要,而不能够单修一种。但是初开始应该多修止是对的,因为初开始多修止容易生欢喜心,使令你自动地愿意继续修下去。不过多数修止观久一点的人会欢喜修止而不欢喜修观,因为修止若有一点相应了,虽然还没有轻安乐,但身体感觉到舒服,因此就继续安住在止的所缘境上,不愿意修观。

              不过也不要一直相续不断的修观思惟,思惟一刻钟,最多三十分钟,就停下来住在那里不动而修止,一段时间后再修观。一方面使心休息一会儿,一方面在那里明静而住,增长定力。寂静力量增长以后,思惟力量也随着增长强大,应该如此交替的运作;其实修观也能支持正念,毘钵舍那也能帮助奢摩他的,不过不论修观或明静而住,止观所缘境一定要明明了瞭显现出来。止与观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又有着相须的关系,如《杂.464经》:「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大正2,118b)有人多修观,有人多修止;有人先修止后修观,也有先修观后修止;但止与观一定要反复、交替地修。

              修止观时最重要的是行者的心态,正确的心态应该是轻松平静与舒畅,而不要过度专注,不要想去控制,不要期待,也不要强迫或是约束,只是正知正念。不要试着去创造什么,也不应拒绝(否定)已经发生的,只要注意,现在当下所生起的,不要回顾过去,不盼望将来,这些只会造成疲劳与散乱。想要创造什么境界是贪心,拒绝已经发生是瞋心,不能觉知正在现起或者已经停止现起,这是愚痴。因此不论境界现起或是停止现起,不要忘记正知,只有当觉知心没有贪瞋痴时,正念才会生起。

              行者必须时常检视禅修的态度,但不要评断,不论是好的或是坏的,都是禅修的经验,承认接纳它,观察它是无常无我的,然后就轻松的放下。如果一心只期待好的经验,而完全不能接受一点点不愉快的经验,这样正确吗?法是这样的吗?不要只是期待愉快的经验,也不要因不接受一点点不愉快而焦躁不安,否则很难进入禅修状况。

              如果心疲劳坐不住,多数是禅修的方法、心态出了问题。有时是心紧张无法禅修?还是因心疲劳而心神不足?这时候要检点我们禅修的方式及心态:有没有等待什么发生?希望什么?或希望什么不会发生?不应故意造成每个自己意愿所发生的,只要努力了知正在生起的而不增不减。

              不想让妄想扰乱,并不是采取什么手段去防止妄想,而是练习在任何时候妄想的生起,能够觉知。时时关照心在做什么,当觉知任何非自己所缘的境界生起时,应立刻观察所它是无常无我的,然后再回到所缘;当昏沉时可以修观或修光明想;而当明静而住不昏不掉时,应维持舍心,莫因过份集中而紧张。

              禅为守智藏 功德之福田 禅为清净水 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 能遮烦恼箭 虽未得无余 涅盘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 摧碎结使山 得六神通力 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 觉观风散心 禅定能灭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太喜欢这篇了!
                刚才忙着猜谜了,才看见。谢谢师父!(如果你不反对的话,以后就叫你师父了,呵呵)
                • 我反对,你还是叫我师兄吧,要不您每天叫我一次,每天我就多拜108,说实在的,我其实是很懈怠的,不想那么精进,南无阿弥陀佛!
                  • 好的,知道了
            • 纯粹是个人感觉,<地藏经>对冤亲债主(多属鬼道)化现的境界的解脱很有帮助,但是对禅定中出现的心魔(多在天道),我建议用楞严咒对应,此咒出自楞严经.地藏经的确很长,可以诵地藏菩萨圣号和灭定业真言,地藏法门介绍见内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地藏法门

                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一直要经历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弥勒菩萨才出世,到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年,这个世间有佛法的时间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在这一段黑暗的时代,什么人代替佛教化众生呢?是地藏菩萨(见地藏经嘱累人天品)。所以,他是代理佛,在所有的菩萨里面,他的身份不一样。阎浮提的众生,与地藏菩萨有很大很深的因缘。佛陀世尊赞叹菩萨有大因缘的,只赞叹两位,一位是地藏王菩萨,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大威德大神通力量,以及种种利益众生的事情,百千万劫也说不能尽。“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当皈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地藏经见闻利益品)。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


                真言的原文:

                唵,钵啰末邻陀宁,娑婆诃。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注音:

                ōng,bō là mò lín tuó níng,suō pó hē。

                发音注解:

                唵:读“ōng”,汉地部分地区读“ǎn(俺)”,汉字没有此音,一般都用近似音“wēng(嗡)”来注音。

                啰:读音(là辣),与喇通假,古读(là辣)。也有的地区读本音(luō)。

                宁,有本作“[宁+页]”,发音“nǐng(拧)”。[宁+页]:一般的字词(辞)典中无此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反切主音是:乃挺切,音宁,上声。新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也注音为“nǐng(拧)”

                娑婆诃,有本亦作“梭哈”,译音不同故,两者皆可。

                功德简介:

                这是灭定业的咒。此咒是地藏王菩萨所说,诚心诵读此咒可以消灭一定要报应的罪业。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诵读本的经首或经后,一般都注有此真言。 “地藏灭定业真言”,在中国千年来受持者众多,得到感应而消去业障或恶业,因而逢凶化吉者不可计数。且您不一定要与地藏王菩萨有缘,也可受持灭定业真言,对于居家生活,平安健康及明心见性都有帮助,正所谓真言者,诸佛之秘密总持是也。如果专心一致的持“地藏灭定业真言”就可以接通地藏菩萨的电波,接受他大愿力的能量,让他帮你除去黑暗的业力,沉重的习气,转危为安,据古书记载有人因此助父生天、驱魔除患、大疫无忧、延年毕愿、转夭为寿、免盗贼厄、重病除愈、劝发菩提 …… 今人的感应更是不胜枚举。恭请常诵此真言及“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圣号。

              最后建议诵咒之前,最好到庙里请教师父,可以得到传承和正确的发音,南无阿弥陀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知道了,谢谢
                师父!
                • 您可以称我为同修,佛友,或者象佛门中互相称呼的"师兄",我是一个白衣,初学佛,是没有讲经说法的资格的,不过是把一些信息汇总而已,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