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超越时空的共鸣——西方启蒙运动与儒学之缘 》——这是一篇我早年写的读书笔记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启蒙运动与儒学
1945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1905-)出版了《孔子与中国之道》,对儒学在十七、十八世纪对欧洲的影响,尤其是对法国启蒙学者的影响,做了极其翔实的阐述和论证。该书一开头就明确指出:“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英法两国世袭特权的武器。在以大革命为背景的法国民主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克里尔(1905-1994)在评述十七、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儒家思想的关系时写道:“启蒙运动思想的一些很重要的方面,与其说和当时教会的立场相类似,不如说和孔子思想的立场更相类似;这一事实已为启蒙运动的领导人所承认和广泛宣扬。”他还引用了英国作家尤斯塔斯.巴尔(1686-1737)的话:“甚至法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政治学方面超过所有其他国家;对於孔圣人所收集、整理和评论过的那些政治原理,怎麽予以赞扬也是不过份的。”

二、法国思想家与儒学之缘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一直主导着法国的启蒙运动。他的思想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后人把18世纪称为伏尔泰的世纪。
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称教士是“文明的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设计的最可耻的圈套”。但就是这位藐视权威的西方思想领袖,却把东方权威孔子的画像供奉在家里,写诗赞美,朝夕礼拜。他在《哲学辞典》中写道:我全神贯注阅读夫子的著作,吸取其中的精华。我发现,夫子的著作里只有最纯洁的道德,没有丝毫滥竽充数的诡诈。”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理性的哲学,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伏尔泰成为儒家思想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

魁奈、狄德罗、爱尔维修都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也是“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全世界只有中国的统治者明白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国家奉为为楷模。另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哈甚至宣称:法国要想繁荣,必须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道德。

三、德国思想家与儒学之缘
十七、十八世纪,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数百个骑士国,在各方面都远不如法国,思想文化更是唯法国马首是瞻。当法国人追捧中国的时候,德国对中国的热情也十分高涨。
莱布尼茨是德国哲学的鼻祖。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以后的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都有重要影响。他在《论中国哲学》中说:“从前我们夜郎自大,不相信在地球上还有比我们更完善的伦理,更进步的民族。东方的中国,使我们觉醒了”。
真正把东方价值观研究透了的,是文学家歌德,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从一些文学作品开始的。歌德读过《好俅传》、《老生儿》、《花笺记》、《玉姣梨》等中国小说,并通过男女主人高度的道德克制敏锐地发觉了中国礼教的特点。对于中国的孝道,歌德认为孝是一切之本。在歌德晚年,他仿照中国诗歌写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对于儒家的“中庸”之美和道家的"自然"意境体会颇深。

问号:对于西方启蒙运动与东方儒学的关系,似乎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儒学是西方启蒙运动必不可少的思想源泉。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未免夸大了儒学的作用。东学西渐,并不是启蒙运动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便不读四书五经,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同样也能提出自由平等博爱这些现代理念,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是西方人误读儒家思想后产生的幻觉,真正的儒家思想并没有西方启蒙者所憧憬的民主自由。我认为,这种观点才真正是对儒家思想和西方贤哲的误读。
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的误读的话,为什么那么多位西方贤哲同时产生误读?从莱布尼兹到伏尔泰,这些西方精神泰斗全都对着孔夫子产生集体幻觉?这是不可想象的。问题的关键是,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林黛玉跟贾宝玉私奔一样,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民主自由标准,去要求2500年前的孔子以及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要知道,与中世纪的欧洲相比,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确是全世界民主自由的楷模,中国在经济文化上的繁荣也是全世界的楷模。
譬如说,中国老百姓普遍拥有信仰自由,儒释道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撰文攻击。这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为了争取信仰新教的自由,欧洲经历了一百年的战争,付出无数人的生命。再比如,西方贤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用哲学家治理国家。这种理念在欧洲从没实现过,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实践。中国帝王通过科举,选拔有道德的文人做官。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有机会成为国家的宰相。这种君主制下的平等理念,跟欧洲的贵族世袭制度比较,简直是完美绝伦的体制。
我们今天,只看到中国历史上的独裁专制与科举之弊,从没想过这是君主制下最合理的体制。我们只看到礼教吃人,却没想过用神权代替礼教的民族更加肆无忌惮的杀人。这实在有失公允。与此相比,倒是敏锐的西方启蒙者,从四书五经里读出了原汁原味的民主自由,从而在精神上和孔夫子产生了超越时空的共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我把弟子规的讨论,正方反方的言论摘录到这里,供大家参考。我先检讨,语言急躁,不合乎弟子规上说的:惟其是、勿佞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大体上说,正方赞同的,是《弟子规》里面特别朴素又温和的道德条目,如芝兰之香久弥于室。
    而反方所反的,是《弟子规》背后的儒家体系,主要是等级制度。这个话题有点大,这里只能约略谈谈。

    论点:《弟子规》宣扬的愚忠愚孝害了多少中国人,中国近代的科技,文化的落后和很多观念有观。”亲有疾 药先尝“ , 都什么年代了,把这个教给孩子,不是害人吗?!
    评价:科技文化的落后,是否和愚忠愚孝有关系,这是近代历史的李约瑟问题,实在太大不便展开。但客观地说,文明兴衰是时势,跟儒家没有直接关系。不要忘了,汉武帝称霸用儒,宋朝占世界GBP一半以上也是用儒。

    正方:单就“亲有疾、药先尝”这句话来说。咱假设一下哈,你爸妈病了,你熬中药,熬完了你放一边晾着。晾了一会也不知道温度合适不?你用嘴试下过分不?甜啊苦啊你心里有个数行不行?这能把你害到哪去?
    反方:这么解释很有道理。不过既然药要替父母尝,那饭菜也尝尝不是更孝顺:这块排骨给您老,我刚咬了一口,温度合适,味道鲜美。在古代给人尝药是为了怕药烫了,味道苦了?
    要子女给自己尝药,程度上就象遇到行凶抢劫,子女要用身体保护父母,先确保父母的安全。不说这条接不接受,从弟子规的整体的论调来看,这样理解更合理。
    正方:还真不好确定。但即便如此,假如身在险境,用身体保护父母,这有何错?难道自己不尝让父母舍身犯险更合理?

    ============================================================================================================================================================

    论点:这只是个例子,这其中糟粕,我看一半,都看下去。孝顺,最重要的是顺,这合理吗?爱是相互的,养孩子也不等着讨债,需要什么回报吗?尊重,对每个人都该尊重,不光是自己的父母。
    评论:这里面所谈的是发言者的主观陈述,而脱离了《弟子规》本身。请问,养孩子要回报,只尊重父母不尊重每个人,这是弟子规的观点吗?
    至于孝顺重要是顺,这也没什么错啊!生活中并没有太多大是大非,大多数情况下,顺的原则还是适用的吧?我们难道不该尽量顺着父母吗?再说弟子规也不是完全顺着父母,不是还有一句"亲友过,谏使更"吗?

    ============================================================================================================================================================

    论点:大人喊一声要赶快答应 , 这不是道德,是不道德。 任何人跟你说话,你要回应,这是基本的礼貌。非要强调子女回话父母,不说父母要立即回应子女,这是起码的人人之间相互关系和爱心都没有教导。
    评论:这是一位基督徒的观点。特别声明一下。就是因为后来拿弟子规和圣经作了比较,所以主贴才被转移了。

    反方:任何人说话要回应,是道德。大人喊一声要赶紧答应,怎么就成了不道德?这里的逻辑看不懂!
    正方:教导要求孩子,大人说话无条件不讲场合要立即回答,这就是不道德。
    反方:居然从“父母唤,应勿缓“里面解释出”无条件不讲场合要立即回答“,请教哪里说了“无条件”,“不分场合”,“立即”,这几个意思?
    反点:我以爱和孩子互动,谁回应谁,回不回应根本不在我和孩子之间考虑的话题之内。我爱他,他爱我,我不会以规条来约束我所爱的,我以爱来联系我和他的关系。 说这些,你懂了么?
    正方:请教这个算不算规条?利24:16 那亵渎耶和华名的,必被治死,全会众总要用石头打死他。不管是寄居的是本地人,他亵渎耶和华名的时候,必被治死。
    反方:只抽取一段话中的一部分,得出的结论会截然相反,若不是你自己的忽略,那就是故意误导别人。
    正方:《圣经》不能断章取义,《弟子规》就可以断章取义?就能从“父母呼、应勿缓”读出“无条件不分场合”?

    ============================================================================================================================================================

    论点: 爱是没办法通过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啥的理念产生或强化的。
    评论:基督徒受教义局限,认为只有信耶稣才能真心爱人。大背景介绍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她会这么说了。

    正方: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这是天性,既不是背弟子规背来的,也不是信耶稣信来的。我相信《圣经》和《弟子规》有相同的效果,就是保持儿童天生的淳朴的天性,避免后天的染污。这就是三字经开头所讲: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意思。教育的意思,读《弟子规》或者《圣经》的意思,乃在于此!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附上维基百科上的算是综合评论。希望关注主要的和整体的。过多关注细节会影响对整体的把握。
      Confucius emphasised that the basic moral values and virtues should be first taught to a child since young; those values are to respect elders, respect brothers and sisters, respect wife and husband, respect the society and lastly respect the country as a whole. He believed without those values all other learning would amount to nothing. The teachings in Ti Tzu Kui has been the standard teaching for the young of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 《超越时空的共鸣——西方启蒙运动与儒学之缘 》——这是一篇我早年写的读书笔记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启蒙运动与儒学
        1945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1905-)出版了《孔子与中国之道》,对儒学在十七、十八世纪对欧洲的影响,尤其是对法国启蒙学者的影响,做了极其翔实的阐述和论证。该书一开头就明确指出:“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英法两国世袭特权的武器。在以大革命为背景的法国民主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克里尔(1905-1994)在评述十七、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儒家思想的关系时写道:“启蒙运动思想的一些很重要的方面,与其说和当时教会的立场相类似,不如说和孔子思想的立场更相类似;这一事实已为启蒙运动的领导人所承认和广泛宣扬。”他还引用了英国作家尤斯塔斯.巴尔(1686-1737)的话:“甚至法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政治学方面超过所有其他国家;对於孔圣人所收集、整理和评论过的那些政治原理,怎麽予以赞扬也是不过份的。”

        二、法国思想家与儒学之缘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一直主导着法国的启蒙运动。他的思想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后人把18世纪称为伏尔泰的世纪。
        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称教士是“文明的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设计的最可耻的圈套”。但就是这位藐视权威的西方思想领袖,却把东方权威孔子的画像供奉在家里,写诗赞美,朝夕礼拜。他在《哲学辞典》中写道:我全神贯注阅读夫子的著作,吸取其中的精华。我发现,夫子的著作里只有最纯洁的道德,没有丝毫滥竽充数的诡诈。”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理性的哲学,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伏尔泰成为儒家思想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

        魁奈、狄德罗、爱尔维修都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也是“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全世界只有中国的统治者明白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国家奉为为楷模。另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哈甚至宣称:法国要想繁荣,必须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道德。

        三、德国思想家与儒学之缘
        十七、十八世纪,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数百个骑士国,在各方面都远不如法国,思想文化更是唯法国马首是瞻。当法国人追捧中国的时候,德国对中国的热情也十分高涨。
        莱布尼茨是德国哲学的鼻祖。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以后的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都有重要影响。他在《论中国哲学》中说:“从前我们夜郎自大,不相信在地球上还有比我们更完善的伦理,更进步的民族。东方的中国,使我们觉醒了”。
        真正把东方价值观研究透了的,是文学家歌德,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从一些文学作品开始的。歌德读过《好俅传》、《老生儿》、《花笺记》、《玉姣梨》等中国小说,并通过男女主人高度的道德克制敏锐地发觉了中国礼教的特点。对于中国的孝道,歌德认为孝是一切之本。在歌德晚年,他仿照中国诗歌写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对于儒家的“中庸”之美和道家的"自然"意境体会颇深。

        问号:对于西方启蒙运动与东方儒学的关系,似乎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儒学是西方启蒙运动必不可少的思想源泉。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未免夸大了儒学的作用。东学西渐,并不是启蒙运动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便不读四书五经,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同样也能提出自由平等博爱这些现代理念,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是西方人误读儒家思想后产生的幻觉,真正的儒家思想并没有西方启蒙者所憧憬的民主自由。我认为,这种观点才真正是对儒家思想和西方贤哲的误读。
        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的误读的话,为什么那么多位西方贤哲同时产生误读?从莱布尼兹到伏尔泰,这些西方精神泰斗全都对着孔夫子产生集体幻觉?这是不可想象的。问题的关键是,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林黛玉跟贾宝玉私奔一样,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民主自由标准,去要求2500年前的孔子以及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要知道,与中世纪的欧洲相比,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确是全世界民主自由的楷模,中国在经济文化上的繁荣也是全世界的楷模。
        譬如说,中国老百姓普遍拥有信仰自由,儒释道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撰文攻击。这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为了争取信仰新教的自由,欧洲经历了一百年的战争,付出无数人的生命。再比如,西方贤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用哲学家治理国家。这种理念在欧洲从没实现过,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实践。中国帝王通过科举,选拔有道德的文人做官。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有机会成为国家的宰相。这种君主制下的平等理念,跟欧洲的贵族世袭制度比较,简直是完美绝伦的体制。
        我们今天,只看到中国历史上的独裁专制与科举之弊,从没想过这是君主制下最合理的体制。我们只看到礼教吃人,却没想过用神权代替礼教的民族更加肆无忌惮的杀人。这实在有失公允。与此相比,倒是敏锐的西方启蒙者,从四书五经里读出了原汁原味的民主自由,从而在精神上和孔夫子产生了超越时空的共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早年的读书笔记,重读后非常感慨!绝大多数人只知道盲目崇拜西方,从来不知道西方宗教改革长达百年类似文革的残酷历史,也不知道西方经历了全盘阿化(12世纪)和全盘中化(17世纪)两个时期。只知道一味贬低自己的祖宗!
        • 英国作家尤斯塔斯.巴尔(1686-1737):“甚至法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政治学方面超过所有其他国家;对於孔圣人所收集、整理和评论过的那些政治原理,怎麽予以赞扬也是不过份的。”西方从儒学里汲取营养,我们在这里骂娘!不知道是该笑呢还是该哭?
          • 有趣, this guy:? “He committed suicide by throwing himself out of a boat at London Bridge.
    • 恭喜楼主发明可以随身携带使用方便的基督徒。
      • 同喜同喜!
    • 哈哈, 如果·您·一家在这儿,您先拿这一套理论先教你的儿子, 然后再教孙子, 如果有效果的话在推广。 如果您孩子在中国, 您的理论另当别论。
    • 个人感觉,推广中西文化中的精华是非常好的事,但要考虑到,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学习和实际落实之间会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孩子不只从家里获得知识,看到网上有人说,孩子不愿意带中餐到学校,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强迫孩子呢,他们毕竟要走入社会,而不是只生活在理想的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