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其实,有句话我一直想说,只是顾虑到,理解这句话,我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如果贸然的说出来,未必会对听者有益。可是再三的斟酌之后,感觉着,先提出来,总归还是一个、能理解的缘起吧

——“戒,是从佛的悲心中流露出来的”

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就听人这样说过了,还有什么,佛陀为了我们这些烦恼众生,如何累劫的积功累德,六度万行等等。可是,既然来帮我们离苦得乐的,干嘛还要制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我们的生活哪?生活中多几个情人,谁都不影响、你情我愿、大家都高兴,有什么不好的,为什么就不准许哪?!?!?!

学佛的时间长了,对因果的体会越来越深了、细了;对乐苦(也叫做坏苦——世间的享乐,因为有边际的原因,也是苦性的)越能理解了,慢慢的才会真正地意识到,要想得到将来的、更超胜的自由、解脱,佛陀制定的那些“条条框框”,正是最贴心的行为准则,是对我们个人,最好的呵护。应该非常高兴的、非常感恩的去遵照执行才对。只顾眼前短时间的、小快乐,而丢弃我们自己的未来,这毕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鄙弃的。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与老猫切磋:到底信仰是不是理性的?可证的?——兼谈护教学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到底信仰是不是理性的?对于佛教来讲,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个问题我们回头再说。我们先看看基督教。

    基督教的意见,分成了这么几派。第一派;称为古典派,是以中世纪的神学家阿奎那为代表的。古典派有一个基本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基督教的世界观是理性的,自洽的。非基督教的世界观,是非理性的,自相矛盾的。阿奎那提出五种论证神存在的方法。有一种论证方法你可以常常从基督徒那里听到:世界如此有秩序,因此必有一个造物主。这是阿奎那五路论证之一。

    罗素有一个著名的演讲:《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把阿奎那的五路论证一一驳斥。实际上,就算罗素不驳斥,五路论证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一样,已经失去了真理的光辉。

    还有一派,称为证据派,认为能够用证据论证神存在,这是近代人文科学思想的必然产物,圣经考古学可以说是代表。此外,《铁证待判》《游子吟》等等,也都属于这一派,就是试图用证据来证明基督教的世界观。

    我认为,这些证据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说,游子吟中对于人有罪的描述,就是非常合理的。没有一个义人,一个都没有,这可以从简单的归纳推理获得。但问题是,这种结论跟救赎永生这些概念完全没有联系,所以证据派所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证明了人有罪,再往前走一步都不可能了。至于说,圣经考古,其效果和当初的设想基本上是恰恰相反的。

    因为前两派的失败,才导致了第三派:前提派。基督徒里知道前提派这个词的人并不多,但是,每个人的思想或多或少都沾染前提派的烙印。

    前提派认为,之所以人不可能从理性和事实中看到耶稣的形象,是因为人的脑子坏掉了(简单的说法),他们的原始论述是:人的理性堕落了,从堕落的理性不可能认识神。因此,要想认识神,除非先接受圣经,否则别无他法。我打个不太好的比喻(其实这个比喻应该是前提派自己发明的),好比不信神的人都是疯子,信神的人都是正常人。正常人和疯子看到的是同样的世界,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信者和不信者之间,根本无法交流,就好像疯子和正常人无法交流一样。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或者我们不如简单的说,基督教一直试图用理性和证据来论证自己的信仰,失败后就躲在了前提派的角落里吃枣
    • 建议你去看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智慧,口才,或任何属世界的方法,使人归向基督。只有圣灵的感动,才可使人悔罪皈信,因主的复活而称义,并能在灵里受审判而自责。
      • 没看过原文,但是对于康德的基本思想还是了解的!我跟不少基督徒交流过,发现圣灵感动不过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经历,你说呢?如果理性有局限性的话,个人经历同样是有局限的。
        • 接着会陷入不可知论。最后恼羞成怒的:上帝已死!
          • 之所以会变成不可知论者,是因为你试图废弃理性。那么同样道理的,我当然也可以废弃个人经历。不可知论者,其实就是你的逻辑的延续和必然。
            休谟是不可知论者,而康德对理性的批判,其实恰恰是拯救了理性,对吧?如果你真的对康德明白一点的话,应该知道康德的意思决不是让人废弃理性而追求圣灵感动。
          • 但是事实上,无论理性和个人经历都不能轻易放弃,因为他们都是我们认识真理的工具。在这一点上,我非常遗憾的说,基督教在认识论上一向一塌糊涂!
            基本上就是把世俗哲学拿来主义的用,凡是符合的一律拿来,不符合的一律排斥。

            但是佛学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深入地探讨了认识论的问题。佛学的出发点并不是武断的规定:何为真理?而是讨论,人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认识真理,这才是一个实用的问题!
        • 有个人的,也有人群的
    • 请教:佛教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许。所以学佛感觉就像是限制了人身自由,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 没那么多框框。基本五戒:不杀人、不偷东西、不说谎、不搞婚外性行为,不喝醉。五条,基本上就是做人的必要准则了!
        • 这还不算多啊!多不容易啊。如果这五条都做到了的话,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啊
          • 得。白活了
            • 偶尔喝点酒也是可以的
          • 你杀过人吗?杀人是乐趣吗?
            • 很多人都搞过堕胎吧? (在大陆的时候)不一定是自愿的, 而是被裹胁的
            • 不是说杀人,主要是后面几项,比如:说瞎话,自己的内心都会不舒服,但很多情况下,真的没法不说;偷别人家的老公,面对别人妻子的时候,虽然稍稍感觉不安,但总还是抵挡不住那些刺激和快感的诱惑;;;我说的对吧,猫姐
              • 整错了,快喊猫哥。
              • 其实,有句话我一直想说,只是顾虑到,理解这句话,我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如果贸然的说出来,未必会对听者有益。可是再三的斟酌之后,感觉着,先提出来,总归还是一个、能理解的缘起吧
                ——“戒,是从佛的悲心中流露出来的”

                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就听人这样说过了,还有什么,佛陀为了我们这些烦恼众生,如何累劫的积功累德,六度万行等等。可是,既然来帮我们离苦得乐的,干嘛还要制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我们的生活哪?生活中多几个情人,谁都不影响、你情我愿、大家都高兴,有什么不好的,为什么就不准许哪?!?!?!

                学佛的时间长了,对因果的体会越来越深了、细了;对乐苦(也叫做坏苦——世间的享乐,因为有边际的原因,也是苦性的)越能理解了,慢慢的才会真正地意识到,要想得到将来的、更超胜的自由、解脱,佛陀制定的那些“条条框框”,正是最贴心的行为准则,是对我们个人,最好的呵护。应该非常高兴的、非常感恩的去遵照执行才对。只顾眼前短时间的、小快乐,而丢弃我们自己的未来,这毕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鄙弃的。